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10-14浏览:次
摘 要: 没有足够的人口集聚,兵团的特殊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兵团的特殊作用,增强其综合实力是关键,而兵团的综合实力之一,就是来自人口的规模、结构和素质。本文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历史、地理背景,兵团成立以来人口发展所经历的五个时期,兵团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路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人口发展; 时空变迁; 路径; 兵团;
人口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千百年来,全球史诗般的人口大迁徙引发了区域兴衰、产业更替和霸权更迭。一部新疆开发建设史,就是一部新疆人口的迁徙、流动史;一部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壮大史,也是一部兵团人口的迁徙、流动史。历史反复证明:屯垦兴、新疆稳,兵团大、地方强。兵团人口发展事关国家安全、新疆稳定,事关民族团结、经济繁荣,事关兵团在新时代履行“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三大功能和发挥“调节社会结构、推进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优化人口资源”四大作用。
一、兵团成立的历史、地理背景
1949年9月,在新疆省(自治区成立以前)的原国民党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将军宣布率领全体军政人员举行起义,从此天山南北迎来了和平解放。由于当时的新疆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简单自然再生产形态,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各族人民群众生活苦不堪言。为了巩固国防、建设边疆、加快新疆省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减轻当地政府和各族群众的经济负担,1950年1月,进驻新疆的解放军官兵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了生产建设之中,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大面积开荒造田、大力度种粮种菜,当年就实现了粮食大部分自给、食用油及蔬菜全部自给,极大改善了部队后勤保障和官兵生活。到1953年,新疆军区所属的生产部队已建有军垦农牧团场43个,拥有耕地77.26千公顷,同时还兴办了大量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类企业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为生产建设兵团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组织和实践基础。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防新疆部队的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和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原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新疆分局的双重领导,其使命就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原军队自给自足性质的生产辅助活动转为正规化、企业化、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并正式纳入到了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年学生、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纷纷加入到了兵团建设者大军行列,投身到了天山南北、塔河上下轰轰烈烈的大开发、大建设历史洪流中。
1962年4—5月间,在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区先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边民越境外逃事件(史称伊塔事件),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兵团党委立即组织调遣了近2万名干部、职工奔赴发生外逃事件的边境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实行以“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社会管理,并迅速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了纵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对于稳定新疆、维护国家边疆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工作队、生产队、战斗队”作用,彻底改善了我国西部边境的国防薄弱态势[1]。
“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生产建设兵团的创立和发展开启了人类屯垦开发建设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二、兵团人口发展的五个时期
1954年10月7日兵团成立后到当年年底,总人口已达17.54万人;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2019年末兵团人口规模达到324.84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2.87%。60多年来,兵团人口发展经历了高速增长、震荡波动、改革徘徊、稳定发展和快速增加的五个时期:
(一)高速增长时期(1954—1974年)
这一时期的兵团正处于各项事业的奠基、创建和大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批劳动力和各类建设人才,为了解决大规模开荒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国家通过鼓励、提倡并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移民来到兵团各师团场、厂矿,包括复员转业军人、各类支边青壮年、自发移民等。从1954—1974年的20年间,兵团人口从成立之初的17.54万人迅速增加到1974年末的225.71万人,净增加了208.17万人。
在这个时期的前半段(1954—1961年),人口净增加69.29万人,平均每年以49.4%的速度增长,这一时期通过组织迁移移民净增人口61.8万人、自然净增(接受自发移民)人口7.49万人,是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大规模迁移集聚的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从1962—1974年,在前一阶段迁移人口完成定居后,陆续结婚生子,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40‰以上,净增人口139.5万人,年平均增长人口10.73万人,其中迁移增加人口52.6万人,自然增加人口86.9万人,自然增长超过迁移增加人口34.3万人。
(二)震荡波动时期(1975—1981年)
这一时期兵团人口从1974年末的225.71万人迅速下降到1976年末的176.06万人,之后又恢复到1981年末的221.02万人,人口增长趋势呈“V”字形变化。主要原因是1975年兵团建制被撤销后,兵团和各师(市)的工矿电力、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商业、文教、卫生、通信等企事业单位,分别归属自治区和所在的地州职能部门管理,农牧团场交由自治区农垦总局管理,大量的农垦人口转迁到了地方,兵团人口迎来首轮负增长。1978年2月,国务院决定对新疆农垦总局实行双重领导,人口数量不断下滑的态势得到遏制,新疆的农垦事业发展开始步入正常轨迹。
(三)改革徘徊时期(1982—1994年)
1982年在邓小平、王震等老一辈政治家的关心、关怀和推动下,兵团原有的管理体制得到恢复,兵团人口总量当年就达到219.7万人。但是,在这一时期兵团人口一直在213.9万人(1989年)和225.6万人(1983年)之间徘徊。这是由于在兵团创立初期因种种原因来兵团工作就业的许多干部、知识分子以及知识青年和他们的子女,在中央落实回城、平反、纠错政策的大背景下,纷纷迁返原籍或迁往内地其他城市工作或发展,使得兵团人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外迁(孔雀东南飞)现象,从1983年起到1989年兵团出现了人口总量大幅度下降,并呈现连续几年负增长的人口发展态势,6年间减少了11.7万人;从1990年以后兵团人口发展出现了缓慢的正增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也开始了恢复性增长。
(四)稳步发展时期(1995—2017年)
1995年到2017年末,兵团人口总量由228.8万人增加到300.53万人,22年人口增加了71.73万人,人口发展呈现持续稳步增长趋势。这一时期,兵团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60年代老一辈团场职工(移民)已到或将到离退休年龄而逐渐退出劳动力队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推进和落实,师(市)、团场人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不断下降,兵团人口发展已经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类型,并开始出现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但是,随着兵团人口政策的不断优化和调整,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兵团向南发展战略的确定,兵团各师(市)、团场相继出台了集聚吸纳人口的优惠政策,兵团人口发展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时期;2002年兵团人口总量突破250万人,达到250.12万人,到2017年已突破了300万人,达到300.53万人,五年增加了50.41万人,同时在兵团的汉族人口达到255.46万人,占兵团总人口的85%[2](见表1)。
(五)快速增加时期(2018—今)
2018年兵团总人口310.56万人,比上年增加10.03万人,2019年兵团人口发展再创新高达到324.84万人,比上年增加14.29万人,兵团人口发展已经进入到快速增加的新时代。2018年2月兵团党委七届三次会议提出“要加快南疆兵团产业升级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南疆兵团城镇化建设,带动人口集聚和增长。”在同年12月召开的兵团七届四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紧紧围绕集聚人口这一核心任务,进一步攻坚克难坚决向南。切实强化人口意识,细化实化聚人任务,突出集聚人口导向,调整完善南疆兵团干部人才政策”,兵团各师(市)、团场,特别是南疆师(市)、团场把人口发展已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兵团向南发展取得新成效,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南疆师市总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99万人。
推荐阅读:人口与计划生育社科论文投稿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疆兵团人口发展的特征、社会影响及问题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1014/5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