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08-03浏览:

  【摘要】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体系、经济体系和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自然资源依赖度已经由上升转变为下降,但还需继续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生态环境质量已经由恶化转变为改善,但还需继续提高环境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已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但还需继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未来,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协同治理,二要体制、机制、制度的系统优化,三要法治、德治、自治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这足见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国也常常称作“天人关系”“人地关系”,其中“天”“地”就是“自然”的含义。就具体的自然要素而言,有时也说“人水关系”“人海关系”,此时“水”“海”就代表自然。以“天人关系”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不敌天。在渔猎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生存仅仅依靠从自然界获取食物。食物的来源取决于纯自然的“食物链”。由于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极为有限,人类往往无法适应自然,甚至出现整个部落、整个民族群体性消亡的极端现象。正是人类社会在自然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人们才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神”,祈求“神”的庇佑,形成各种自然崇拜的图腾。

  第二阶段:天人失衡。在农业经济时代,由于劳动工具的发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总体上,人与自然处于阶段性和谐的状态。但是在这个阶段,常常出现天人失衡的两个极端:一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局部崩溃,如“两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古文明的衰落及古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国”的消亡。二是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无法应对水灾、旱灾、虫灾、风灾、火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因此,在农业经济时代,存在局部地区和某个时段的天人和谐,也存在局部地区和某个时段的天人失衡。

  第三阶段:人定胜天。在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延长了人们的手臂,能源增强了人们的动力。于是,出现了“征服自然”“否定自然”“轻蔑自然”“改造自然”等“人定胜天”的观念。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机械主义发展观横行一时,“只要经济增长,不要环境保护”成为工业社会的普遍追求。由此导致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至产生世界性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远远突破了“资源阈值”“环境阈值”和“气候阈值”,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正如恩格斯所批判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

  第四阶段: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梦想。庄子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思想。但是,人类社会始终没有达到这一境界。在生态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对人自身的潜能和智慧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开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有可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3]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考察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展。因篇幅所限,这里着重从世界观、系统观和发展观三个方面加以粗略考察。

  第一,世界观上:从否定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主仆关系,把人看作自然的主人、把自然看作人的仆人。既然是主仆关系,仆人可以被主人所否定、改造和征服。由此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十分强调人源于自然和人利用自然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源于自然,“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这充分说明人类起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基础,经济活动以自然条件为前提;另一方面,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自然。恩格斯指出:“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5]这就说明人类经济活动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源泉。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6]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天人合一”既是世界观、宇宙观,又是价值观、伦理观。“道法自然”的生态价值落实于现实,就是要保障自然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性,不能采取强制性手段来改变自然的原本样貌。[7]中国古代对“顺时”“以时”“不违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推荐阅读:生态类高级别期刊目录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与实践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0803/5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