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07-04浏览: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锅庄舞——“擦尼”与“擦司”本体及其风格特征进行简要描述,并分析其生存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及艺术环境,指出其处于濒危环境的主要原因。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之后,本地区锅庄舞的保护已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文中对已经实施了的措施进行简要列举,并根据香格里拉锅庄舞的独特性,尝试提出新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锅庄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迪庆州 香格里拉 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2006年5月末,迪庆藏族锅庄舞就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喜的是,迪庆地区藏族锅庄舞的独特技艺、风格特色、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以及其所具有的传承作用使得其为人们所关注并主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之所以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意识到了其目前所面临的濒临灭绝的生存环境。“非遗”保护,刻不容缓,在保护的过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遗存的传统舞蹈为2200多个,到目前为止,只剩1300多个。我们可以看到,在30多年的时间中传统舞蹈消失了近1000个,这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文化而言都令人扼腕叹息。

  一、舞蹈种类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锅”为圆圈之意,“庄”为歌舞之意,“迪庆藏民把锅庄‘果卓’习惯地称呼为‘嘎卓’,‘嘎’是欢乐,‘卓’是舞,全意就是欢乐舞”①。顾名思义,即村民们在劳动之余围成圆圈共同参与表演的集体舞蹈,其中以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的最为著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香格里拉锅庄舞,也叫“擦拉”(意为“玩意”),它历史较为悠久,至迟在公元7世纪之前已形成,“在西藏高僧萨迦·索朗坚赞编著的《西藏王臣记》中记载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寺举行落成庆典时‘臣民们个个唱歌,欢跳卓舞,弹奏毕旺,毫不间断,天天如此’”②。香格里拉的锅庄舞主要分为新旧两种形式:旧锅庄也叫“擦尼”(察尼),新锅庄也叫“擦司”(察司)。

  “旧”是指其已存在多年,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擦尼舞大约于吐蕃祖孙三法王时期就已经传入迪庆地区,内容多反映藏族奴隶制统治下的社会,且经常发挥其祭祀功能,因而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深得宗教人士与中老年人的喜爱。曲调、歌词、舞蹈动作等都较为古老,且具有严格的程式,不可随意更改,如“金碧辉煌的寺庙”“莲花生大师的诞生”等。 具有庄重、肃穆、威严、古朴等特点。

  与旧锅庄相对,新锅庄是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的变迁发展形成的,这就必然有着“新”的特点,即在表现内容、歌词、舞姿等方面相对较为自由。与旧锅庄反映奴隶制社会的题材相异,新锅庄主要反映生产劳作、放牧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且具有帮助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功能,歌词在遵循一定格式的基础上可进行随意发挥与创作,深得青年男女的喜爱。动作多模拟动物,如山兔蹦跳、猴子对脚、孔雀吃水等。

  二、生态环境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朴永光老师在《舞蹈文化概论》一书中阐释了其对民间舞蹈的定义:“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且源远流长,其诸多形态产生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各种风俗活动中……其舞蹈文化受自然、社会生态环境、服饰道具等影响……”③这一论述突出了民间舞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笔者此篇文章将生态环境分为三个部分,即地理生态、文化生态与艺术生态。艺术生态本身是包含于文化范畴的,笔者之所以将其单列成一点是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可能会更注重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对民间艺术形成的影响,而忽视了艺术生态对于某一民间艺术形成独特风格所发挥的作用,但这一点对于身处迪庆地区的香格里拉锅庄舞则至关重要。

  (一)地理生态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之腹地”④。山脉纵横,是滇、川、藏三省(自治区)交界地,属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地带。

  此种地理位置,注定了香格里拉的与众不同,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滞后性与多样性,即处于山峦交错的环境中,交通相对闭塞,致使其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且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而三江并流、山川纵横、三省(自治区)交界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本地区呈现出民族及其文化的多样性。除藏族之外,还居住着汉族、纳西族、拉祜族、僳僳族、布依族、哈尼族等20多个民族。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为香格里拉锅庄舞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文化生态

  民族众多就意味着文化多样,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与作用是影响香格里拉锅庄舞形成的另一要素。文化所囊括的范围除各民族的发展历史、语言文字、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年俗节庆之外,还包括很重要的一部分,即宗教文化。香格里拉除苯教与藏传佛教外,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民族人民都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相互间和平共存,鲜少发生争端,因此,在香格里拉既可以看到规模极大的,如古堡般的藏传佛教寺院噶丹·松赞林寺,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具有羅马教堂特征的茨中天主教堂。香格里拉锅庄舞成长于此种色彩斑斓环境中,必然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藏区的锅庄舞有所不同。

  (三)艺术生态

  迪庆地区被称为“歌的家乡,舞的海洋”。“流传在迪庆州境内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有热巴舞、弦子舞(热)、锅庄舞(卓)、尼西情舞(降昌)”①。“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从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迪庆地区藏族锅庄舞毫不掩饰的赞美之情。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迪庆州内的藏族锅庄舞又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德钦县奔子栏镇、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和小中甸镇这三个地方。

  除迪庆州所拥有的各色锅庄舞之外,香格里拉又有多种多样的民间歌舞。“流行于香格里拉藏区的歌舞主要有‘茶会’说唱‘情卦’‘锅庄舞’‘尼西情舞’还有舒畅的劳动号子”②。除藏族民间舞蹈外,还广泛存在着傈僳族的“瓦器器”“阿尺木刮”(也写作“阿尺目刮”,笔者使用“木”字是参考“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和纳西族的“哑哈哩”“阿卡巴拉”等。

  推荐阅读: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0704/5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