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探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06-03浏览:

  【摘 要】 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渗透到社会不同领域中。具体到图书馆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推动其朝智慧图书馆方向发展。然而,在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诸如人工智能数据、算法运用、基础建设等问题不断出现。基于此,文章通过探讨智慧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让智慧图书馆良性发展的对策。

  【关 键 词】人工智能;智慧图书馆;实践

图书职称论文

  作者:徐涛涛

  人工智能在当下被整个社会高度关注。随着社会与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智慧图书馆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传统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智能化建筑,用新一代网信通信等技术改变了读者与图书馆中资源的交互方式,实现了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圖书馆融合了智能技术、智慧馆员和图书馆业务与管理这三个主体要素。智能技术包括物联网和智能代理等,是实现智慧服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智慧馆员及其所使用的智慧技术是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的核心;被优化的业务与管理是智慧图书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条件,三者相辅相成。本质上,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核心是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由知识服务型向个性化、精准化的智能服务型转变,充分体现人与书、人与机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并呈现信息共享、高效服务、便捷应用等突出优势。本文就人工智能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的实践应用进行综合探讨,以期为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的实践应用

  智慧图书馆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产生了巨大作用。在图书馆与读者的交互问题上,智慧图书馆发生了从人与人为交互中介到人与机器为交互中介的转变;在图书馆管理模式上,智慧图书馆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模式,提升了采编和馆藏流动服务的效率。

  1.交互中介:从人与人到人与机器

  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是通过图书馆员与借阅人的交互来实现的,而智慧图书馆在交互模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读者阅读

  智慧图书馆中人工智能的应用,除了打破传统图书馆服务受到的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还不断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首先,在网络平台上,智慧图书馆借助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技术为读者提供服务,读者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所有操作。当读者查找图书时,图书馆可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分析其个人信息、使用行为、借还记录等,推送适合的图书信息到其手机;当读者找不到书籍所置架位时,其可以通过手机的智能引导方便快速地找到;当读者需要预约座位时,其可以通过手机完成预约,图书馆会向其手机发送电子借阅证和预约成功的通知,读者到预约的指定座位感应手机电子借阅证或身份证即可。这些都从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减少了读者和图书馆的距离感,使阅读成为一种便捷的行为 [2]。其次,智慧图书馆还能借助人工智能加强与其他智慧图书馆的联系,使读者免受空间限制,享受到更多的图书资源。这种人机交互的新模式,将传统的读者自行索求信息升级成图书馆主动发送信息,有效强化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2]。

  (2)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智慧图书馆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自主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推送。智慧图书馆对读者的借还记录、阅读记录和查询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更深层次地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为读者推送其需要的书籍。智慧图书馆还可以将与此类书籍有关联的资料通过云计算进行分析处理,为读者提供与当前阅读书籍相关联的信息,同步以列表或者书籍封面的形式进行推送,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这不仅减少了信息检索的时间,还大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2.管理模式:智能化管理

  (1)应用服务机器完成图书的借还

  智慧图书馆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还使用了人脸识别、远程定位等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无人值守的馆藏流通服务,其中包括图书借还服务——用精细化的定位技术进行图书资源的开放性阅读和服务。读者借阅书籍时,可先在手机上的网络平台进行所需书籍信息的录入,到达智慧图书馆后,其在图书借还机前刷身份证进行人脸识别即可完成个人信息与图书信息的录入。物联网技术很快找到该书的存放位置,并将位置信息发送到读者的手机中,读者根据蓝牙导航的指引来到图书所在位置,快速找到所需书籍。在还书过程中,读者只需将图书放置于借还机上进行扫描,机器就能自动读取图书信息,读者根据蓝牙导航的指引将书籍放到指定的藏书架上,完成图书归还。

  (2)智能化的文献资源分类管理与保护

  文献资源的分类管理与保护通常是各大图书馆工作的重点。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与保护主要依赖人工完成,效率低下且容易导致文献资源损毁。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下,图书馆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强对图书的安全防护能力以及分类管理能力。首先,智慧图书馆通过在人工智能终端输入相应的图书分类编号代码,进入相应的语言程序、图书采编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其次,馆员通过自动检索文献内容,将各种图书、文献资源自动分类管理,如将编写好的程序应用到图书馆后,智慧系统会自动对馆内藏书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比较、书籍类型进行归类,改变人工管理烦琐低效的运作模式。最后,图书馆通过人工智能设置相应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一系列用于身份证明的安全措施,对用户的浏览进行精细追踪,以确保图书文献的完整性。这种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方式,可进一步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减轻馆员的工作量,确保图书资源在读者与馆内进行高效流通。

  二、人工智能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实践反思

  目前,很多智慧图书馆的建立与使用都是企业投资所为,因为忽略了一些社会秩序和职业伦理,带来了一些风险。

  1.数据挖掘:读者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智慧图书馆的进入与借还书管理系统,应用了广泛数据挖掘之下的人工智能,增加了读者隐私权受侵犯的风险。因此,挖掘数据成为一种基础建设,掌握核心数据及处理能力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者的自我制度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读者进入图书馆开始,智能化技术就开始运转。智能系统识别等一系列技术不停地收集读者的个人信息,读者个人信息数据面临着被过度采集的风险。

  2.算法运用:读者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以人工智能的主要算法之一无监督式学习为例,其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均为未知数,这就容易产生算法透明性问题。算法的结构性缺陷和输入数据的偏向决定了其在实践中的伦理缺陷。在智能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读者只能看到算法为他们输出的结果,无法知晓整个过程,算法成为一个不透明的“技术黑箱”。这使得图书馆在利用人工智能获取读者个人信息与阅读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数据得出读者的阅读偏好,并通过网络平台向读者推送同类型的书籍;同时,算法通过分析进入图书馆的读者信息得出具有相似阅读特征或相同年龄层读者阅读的偏好数据,给图书馆一种读者只喜欢这类图书的信息假象,从而不断补充同类书籍,使读者信息接收逐渐窄化,生成“信息茧房”。

  3.基础建设:体系不完善,资源获取途径少

  智慧图书馆虽然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作为新兴产业,并未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設,尤其在资源获取途径方面,尚未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多建设于企业或个人,政府出资并投入建设的较少,信息共享体系不健全,图书资源信息往往只在单个智慧图书馆内部进行流通,这种信息流通体系是闭塞的。由于资源共享平台体系建立的缺失,人们获取资源的途径会变得越来越少。

  三、人工智能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突破方向

  对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建设方面的实践进行反思,是智慧图书馆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智慧图书馆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营造智慧图书馆良好的发展环境。

  1.培训智慧馆员,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人机共生”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也离不开智慧馆员,智慧馆员就是在海量信息中搜集整理并能自主判断处理这些信息的应用机器人。但机器作为一种冰冷的主体并不具有人的感情意识,在很多信息的处理上,人机交互还存在许多弊端,需要人文情怀来弥补。在建立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图书馆应让编程者为智慧馆员编入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程序,同时为每一座智慧图书馆配备一个负责人充当“把关人”,进行数据管理与个性推荐的二次验证,保证读者数据的安全性以及推荐信息的多样性。目前,很多大学图书馆已经研发使用一批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读者进行人机对话,如清华大学的“小图”、宁波大学的“旺宝”等,这些可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经验[3]。

  2.增强人工智能技术的透明性,减少“信息茧房”

  读者对人工智能应用认识不足,存在过分信任或不信任的情况。一些读者崇尚“技术至上”的原则,把人工智能推荐的书籍奉为客观推荐,因而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一些读者因人工智能存在的算法不透明,拒绝使用人工智能[4],这也会陷入自己所制造的“信息茧房”。智慧图书馆在运营中要尽可能将人工智能的算法透明化,让读者知晓且对信息推荐过程进行监督,同时完善人工智能,在人机合一基础上提升人工智能算法程序——除了基于读者画像、读者行为习惯描绘的读者显性需求,还应结合用户圈层的隐性要求,全方位改善个性化推送的内容和机制,通过技术手段避免读者陷入“信息茧房”。

  3.建立健全统一的智慧服务平台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智慧图书馆,不应仅是图书存储和流通的集合地,还是一个具有活力的阅读社区。智慧图书馆不受固有的物理空间限制,从线下走到无限大的网络空间,在增加读者获取图书资源途径的同时,也减轻了读者获取知识的难度。为了保证读者能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智慧图书馆可建立与其他图书馆统一的智慧服务平台。智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途径具有模块化特征,图书馆建设者可根据模块化运行原则,将一座智慧图书馆中所有的资源看成一个模块,然后利用结构化的系统将这个模块与其他智慧图书馆的模块串联起来,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明确设置,并通过更加稳定的结构化信息资源共享算法,将其应用在智慧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中,为智慧图书馆基础数据资源建设提供充足支撑。统一的智慧服务平台还可使各个服务设备或平台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促进智慧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有效发挥。图书馆、服务平台、供应商之间只有形成统一的机制标准,智慧图书馆才能与其他平台开展合作。未来,各方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统一、兼容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

  技术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人工智能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应用到图书馆领域中,人工智能使图书馆运营变得更加丰富,为读者带来更多便利,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应从各方面积极应对,让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发展的道路上成为得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盛丽萍.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2):97-99.

  [2]罗寰.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9):8-9.

  [3]徐国娟.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J].文山学院学报,2019(6):105-108.

  [4]靖鸣,娄翠.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8(1):9-13.[1]

  推荐阅读:贵州省图书馆职称评审成果要求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人工智能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探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0603/5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