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04-06浏览:

  关键词:六安茶谷;传统音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途径

  摘 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二者内在天然联系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道路。传统音乐作为文化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具有最无障碍的交流优势,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必然。“六安茶谷”建设是依据皖西实际优势资源而设计的多产业聚集融合平台,采用区域聚集、时间聚集、产品聚集三种模式,引导多产业聚集融合。可通过强化政府引领机制,引导产业资源融合;人才创意技术引领,打造区域高端品牌的途径,实现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茶谷”经济文化的双赢。

民族文化论文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国家民委主管、大连民族学院主办的刊登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根据学校“立足东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办学定位。

  當今社会,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值此社会转型之际,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规律,取得“1+1〉2”的效果,成为时代的要求。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成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转型时期皖西传统音乐的发展困境与机遇

  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不断的被人民提炼、筛选、改造、再创作,形成了资源众多、种类丰富的经典传统音乐文化而得以保存下来,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及民族特色。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音乐是广泛流行于那个时代的主要艺术形式,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而得以发展繁荣。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状态,传统的音乐文化因发展的天然滞后性而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音乐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即便是部分经典的传统音乐得以传承保存下来,但依然无法改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日渐式微的趋势。而“流行音乐文化则根据青年人的身心特点,主动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符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因而既已得到青年人的认同……而包括民歌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则在自身的改造方面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没有及时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逐渐被边缘化”[ 1]。不仅是民歌,所有的传统音乐都在经受着多元现代音乐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音乐类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音乐的创造和欣赏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放大了传统音乐的不足之处而掩盖了其天然去雕饰的精美部分。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各种新颖、独特的现代音乐和异域风情音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为人们接受。传统音乐在演出表现方式、文化内涵展现、审美视角选择等方面,脱离了新时代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因此造成了传统音乐受众的不断萎缩。“传统音乐的表演环境、演员、舞台、灯光、舞美等条件已经不能达到目前的国际标准,传统音乐极少出现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消费环境和视野。”[2]这也是很多历史悠久的经典传统音乐申遗的原因之一。

  皖西傳统音乐曾在全国产生过巨大的反响,特别是皖西红色革命歌曲,知名度、影响力更为广泛,它们同样无法回避时代发展带来的传承发展危机。虽然皖西传统音乐面临着空前的发展困境,但时代也为皖西传统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的大力提倡为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正确指引;皖西传统音乐的深厚资源为融合提供了可能;旅游大众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渴望了解为融合提供了需求;现代科技为两者完美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一传承模式,走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特别是与现代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成为皖西传统音乐必然选择的发展道路。

  二、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都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性强、产业边界不清等特质,这就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具有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和基础”。[3]自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为传统音乐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中华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传统音乐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为皖西传统音乐再次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旅游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人们的旅游也由单纯的景点观光转向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高层次文化精神享受,人们更想了解当地的风情文化,当然包括当地的传统音乐。因此,在旅游产业中融入地区优势的音乐、人文、历史等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让旅游产业因文化元素的融入而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产业则是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产业成为文化体验、认知与分享的重要形式,而文化则通过旅游产业这一载体实现传承和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

  音乐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性的通用语言,音乐可以成为无障碍的、最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之一,成为旅游过程中人们最易接受和感受到文化魅力的艺术方式。特别是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和多样的艺术风格,更容易走进旅游者的心灵,引发旅游者情感的共鸣。因此,传统音乐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大优势地方资源的“联姻”必将促进传统音乐和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从而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再次发展繁荣而创造条件。

  三、皖西传统音乐文化与“六安茶谷”旅游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六安茶谷”建设是六安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于2014年8月启动,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先行区、主战场和增长极。“茶谷”项目的规划设计高瞻远瞩,做到了高起点、高标准和前瞻性。“茶谷”立足区域内的优势特色资源,以我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作为产业基础,纳入霍山黄牙、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茶谷”鲜明的产业特色和以茶为主的旅游魅力,统筹域内茶、竹、石斛产业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时,坚持引导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林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最终实现各种优势绿色产业的聚合,绿色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发展产业集群。把“茶谷”建设成为产业谷、景观谷、休闲谷、生态谷、文化谷、科技谷。以“茶谷”建设为产业升级转型的切入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六安茶谷”经济带内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独特性,因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影响深远而广泛,如皖西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一直在国内被广为传唱。

  皖西传统音乐主要有以下类型:民间歌曲、民间戏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等。皖西民间歌曲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主要包括山歌、小调和号子,犹以山歌“慢赶牛”最为出色,如山花烂漫,蜚声国内。如《郎在高山唱山歌》《一对画眉咯咯叫》《送郎送在清水河》等金寨山歌,歌唱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追求。人们在风景优美的茶谷休闲旅游之际,在享受美丽生态茶园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欣赏浪漫优美的爱情歌曲,田园式的诗情画意是充满无限魅力的。皖西民间小调旋律优美,婉转流畅,歌词自然清新,乐观朴实,极富歌唱性。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哥当红军》《红军到金寨》等红色革命歌曲以及《采茶歌》《手扶栏杆》等。人们在茶谷众多革命遗址观光之余,不仅可以在红色歌曲文化演出中感怀先烈的英勇事迹,追思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增强人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歌·景·事的交融合一成为皖西民间歌曲与“茶谷”的最佳结合点。

  皖西民间戏曲也极为丰富和精彩,既有清新婉转、细腻抒情的黄梅戏,又有唱腔明朗活泼、极具浓郁山野气息的西路庐剧。庐剧起源于霍山,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许多红色剧目和唱段,如《茶山新歌》《荷包相配盼红军》等,把这些深受人民喜爱的地方红色戏曲与地方茶文化及霍山革命老区的历史相结合,对皖西优秀传统戏曲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也是促进皖西旅游经济与传统音乐双赢的途径之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0406/5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