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03-31浏览:次
【摘要】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中华民族与黄河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治理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将其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之中,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启迪、价值引领和情感陶冶。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把高校建成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高校;黄河治理文化;传播;重要阵地
《中国文化》(半年刊)创刊于1995年,由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是目前的一家北京、香港、台湾同时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
一、黄河治理文化内涵丰富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中华民族,但同时也是一条害河。黄河治理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黄河宁,天下平”,纵观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治水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洪涝灾害作斗争而不断前进的历史。[1]习近平同志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2]大凡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
黄河治理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现象,如治水精神、治水方略、治水经验、治水教训等。大禹制伏黄患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的治水精神;商汤把自己当成“牺牲品”献祭神灵为民舍身来祈雨的佳话;汉武帝亲临瓠子口治河现场,指挥堵口成功,开兴利除害先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利在当代、名垂青史而导致灭国的悲叹;清代管理者高度重视治黄,但“频年修治,频年冲决”却留给我们一些教训。这些都属于黄河治理所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他们将来从严治党、加强党建、解决治国理政等相关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二、黄河治理文化传播势在必行
(一)有助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史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变迁,滋养丰富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同志也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绵延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之融入课堂教学中,与之“同向同行”,对于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立德树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黄河文化的育人功能应该充分挖掘、合理运用,与课程深度融合,打造“有高度”“有温度”的课程,有助于使知识教学指向“人的成长”,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增强对其思想启迪、情感陶冶和价值引领。
(二)有利于竭诚为民、担当奉献精神的传播
历史上治理黄河成功的政治家大都能树立“民为邦本”的意识。如大禹治水受命于危难之时,他不因父鲧被诛记仇辞命,而是以公众利益为重,竭尽全力治理水患。《吕氏春秋》中记载:他与涂山部族之女结婚才四天就奔赴工地。《史记》亦云:“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3]其间生了儿子启,他也未能去看一眼。《尚书》记载“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说他劳而忘身,率先垂范,始终奋战在治水第一线。在当时生产力、科技、交通等都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大禹秉承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民族至上的思想,在治水13年的过程中,他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公而忘私,一直战斗在治水一线,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他积劳成疾,指甲脱落,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木,行走困难。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种励精图治的治水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4]如果能够把他的故事搬进课堂,会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奉献品格和价值取向。
(三)有利于反腐倡廉、吏治清明思想的传播
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下,水利作为资金和人力投入密集的工程,通常只能由国家来组织实施。作为具体组织实施者,官吏的责任心、清廉和治理能力等决定了水利兴修的成败。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和处罚机制,投资巨大的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无法避免吏治腐败。这个毒瘤甚至阻碍了治河的顺利进行,进而导致河患频发。清代有“黄河决口,黄金万斗”的说法,治河经费成为官吏眼中的唐僧肉,官吏们乐于从事治河。清雍正时期的治河总督齐苏勒奏称:将领去银营私肥己,兼以请银之时转详之道员,批发之总和各扣十分之一二,以致领银入手已耗十分之五六。治河经费层层盘剥,经过道员和河总的克扣,贪污治河经费至少已经有五六成。还要再经过各级治河官吏的层层盘剥,真正用于治河的费用可能还不足两成。雍正年间,雍正素以吏治严苛著称,到了嘉庆后,治河克扣更甚。
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曾受李鸿章之邀,考察黄河水利情况。在分析清政府治理黄河水患收效不大的原因时说:中国河吏是有能力的,尤其精湛于保持河道不断被维修……官吏贪污,玩忽职守是治河形势糟糕的根源,也是治河无力的另一重要原因。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吏治的极度腐败,各级官吏凡与治河有瓜葛者,无不要从黄河决口的巨大灾难中借机贪污,于是黄河在修治以后仍不断决口竟然成了他们私利的来源。[5]相关官吏在治黄过程中的腐败行径给我们治国理政敲响了警钟,我们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少私寡欲,做到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够坚持自然公平与社会公平。
(四)有利于历史经验教训的记取
水利工程兴修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要考虑国家和百姓的承受能力,否则就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因为耗资巨大,老百姓苦不堪言,因而成为一件利国而灭国的事情。隋朝初年,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休养生息的阶段,全国人口不满5000万,去开凿运河的人就达300多万人。為追赶开挖运河进度,河工长期把下肢泡在水中,有人甚至下肢生蛆,导致河工大量死亡。为解决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甚至抽调妇女从事开河。隋炀帝好大喜功,在挖掘运河的同时,还三次征伐高丽,穷兵黩武。不断的盘剥和永无休止的劳役超越了百姓承受的底线,百姓走投无路,社会矛盾严重激化。于是,治水所集聚的劳动力转化成起义的力量。运河凿成七年后,隋炀帝被杀,隋王朝随之灭亡。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让更多高校成为黄河治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0331/5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