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家政学专业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02-18浏览:

  摘要:结合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普遍问题与个性问题,分析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现实困境,探究大类招生背景下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优势路径选择,对家政学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家政学专业;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原:市场经济与价格)(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主办。杂志依托广东省市场研究所这一专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研究机构,具备权威的专家和信息库,能有效整合政府专业经济研究机构、省级价格资讯网站、省级价格监测网站和驻港信息部等机构的优势,较好地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以专业为主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促使高校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大类招生模式应运而生。所谓大类招生,就是高校不再按某一具体专业进行招生,而是将学科大类几个相同或相近专业进行合并,实行统一招生。学生入学前两年按学科大类培养,进行基础教学和通识课程学习;后两年分专业进行具體的专业课学习。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原则采取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大类招生模式可以缓解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和压力感,使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需求选择专业方向。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个性发展,有利于高校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培养优秀的通用型人才。

  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专业为例,重点分析家政学专业在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困境与优势路径选择。

  一、大类招生模式下家政学专业的困境

  1.大类招生专业跨度大。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大类包括社会保障、农村社会学、婚姻社会学、家政教育、养老护理等,以上专业从大类来看同属于社会学大类。但是大类专业在很多课程上存在差异,如家政学专业侧重于家政教育与管理、养老护理与管理的研究;社会学专业侧重于社会保障、农村社会学、婚姻社会学等方向的研究。大类招生模式想在专业之间做到平衡与协调发展还存在较大难度,因为大类平台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差距大的课程无法在通识课程中进行学习,所以在通识课教育体系下,学生难以接触到具体专业课知识,导致学生由于缺乏了解,很难对某专业产生兴趣。

  2.专业分流导致“冷热专业”分化加剧。很多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后,出现“热门专业挤不上,冷门专业无人来”的尴尬局面。结果是热门专业学生过多,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日益增多的热门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导致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出现就业困难局面。而冷门专业学生人数较少,造成教学资源过剩,甚至被高校淘汰。例如2011年,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时,由于学生选择专业“扎堆”“跟风”现象严重,导致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两个冷门专业课程无法开课。2012年,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停办。家政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办学时间较短,虽然业界知名度较高,就业率较高,但并不是众所周知的专业,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冷”的专业。

  3.专业分流方法不科学,导致大类专业培养人才质量失衡。科学有效的专业分流方法有利于高校大类各专业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学生选到理想的专业。目前,我国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的专业分流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种,以学生个人的意愿为主,自主填写志愿申请,最终确定人数,进行专业分流;第二种,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综合成绩进行分流,结合实际情况适度扩大热门专业招生人数;第三种,根据学生个人意愿、综合成绩、专业招收人数限定三个因素进行分流。这种情况下成绩是决定学生是否被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的主要因素。最后一种方法被各大院校普遍使用,提前计划每个专业招收人数,然后将学生成绩进行由高到低排列,按照成绩的先后顺序选择意愿专业,结果成绩好的学生全部进入热门专业,成绩差的学生被迫调剂到冷门专业,冷门专业学生成绩整体偏低,外加调剂学生对冷门专业不感兴趣,缺乏认同感,整体学风较差,导致冷门专业学生质量差距越来越大,选择冷门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

  4.大类课程设置不科学。实施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除了将相近学科进行合并,构建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应该合理整合课程资源,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给予学生了解专业课、选择专业课、学习专业课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多数院校大类课程体系构建并不合理。首先,大类课程是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几部分构成,其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核心课属于必修课,所占比例偏大,专业方向课属于选修课,所占比例偏小,这种课程模式使学生几乎没有自由选课余地。其次,理论教学课程所占学时偏多,实践教学学时偏少,课外教育学时少之又少,这种学时分配方法与传统理论“填鸭式”培养模式没有区别。最后,在大类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课程中,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偏少,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专业有所了解。这种大类课程设置模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违背大类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大类招生模式下家政学专业的出路

  1.明确学科属性,找准专业定位。社会学和家政学专业同属于社会学大类,其课程设置需要体现社会学科属性,但实际情况是,以吉林农业大学的家政学专业为例,在大类阶段主要以校级公共基础为主,仅有一门导论课和概论课与专业契合,这种课程构成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难以体现家政学专业的社会学属性,同时家政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重点在于培养家庭教育与管理、养老护理与管理方面的高级应用人才。因此,在大类人才培养中需要根据学科属性、专业定位,构建大类课程。在分流培养时期,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协调大类阶段和分流阶段人才培养计划,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家政学专业大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有赖于科学的课程设计方案。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的联系是以课程为桥梁的。在大类课程体系方面:首先,一定要站在学科内在逻辑关系的角度审视其内容,以培养整体性的根源意识来推动跨界的对话和交流,从而真正地建构一个创新型的课程模式。其次,根据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彻底的改造,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最后,必须根据本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大类招生背景下家政学专业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0218/5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