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01-18浏览:次
摘 要:從价值链角度考虑,在互联网融合于零售与制造等环节过程中,研发环节也需借此提升工作效率。基于1999—2015年江苏省统计资料,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SFA模型,从技术形成与技术转化两个阶段,考察互联网对研发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在技术形成阶段,研发资源与互联网的融合效果欠佳,而在技术转化阶段却呈现出良好融合效果。相对而言,人才要素比资本要素更擅于利用互联网实现自我价值优化,尤其表现在技术转化阶段。此外,在技术转化阶段,互联网能有效促进资本与人才要素的结合,而在技术形成阶段却未有体现。
关键词:互联网;研发资源;利用效率;中介机制;随机前沿模型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东莞理工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2月。
当前,信息技术日益渗透于产业价值链中,促进相关价值环节组织模式的变革。其中,零售、生产环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分别激发平台交易模式和智能制造模式的兴起。同时,信息技术也日益深化与研发环节的融合[1]。以宽带网络为代表的科研信息化建设对科技创新模式产生重要影响[2]。在科研信息化发展中,英国在2000年便提出E-science 计划,目的是利用网络技术使科研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共建;随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2002年启动Cyberinfrastructure计划,致力于建设新型科学与工程知识信息化集成网络,将分布在不同空间下的科研资源集成在一起;而欧盟所实施的GANT2项目为欧洲提供了一个连接范围更广的新型教育科研网络,已成为构建“欧洲研究区”设想的重要支撑。我国在2003年启动ChinaGrid教育科研网格项目,将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海量教育科研资源集成在统一平台上,形成高水平下的资源共享。我国在2016年颁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加快科研信息化”建设。由国内外科研信息化发展趋势可见,利用信息网络将分散的科研要素联结集成,使不同区域和学科的科研人员能共建共享科研资源,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的生产率悖论问题,便引起信息化与生产率之间悖论现象的讨论。这一问题延伸至研发领域,便形成关于信息化能否有助于驱动技术创新的讨论,国外学者Keller[3]、Baskerville et al.[4]及國内学者赵沂蒙[5]、战丽梅[6]等均较早展开框架性辩证分析。尽管视角各异,但基本认同信息化对创新资源利用的正向作用。但这种作用可能随着信息化要素的积累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7-8]。究其原因,一种观点认为在企业管理能力有限时,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协调各种递增的研发要素,从而造成效率相对降低[9]。此外,信息化扩散中的“区域壁垒论”,也从另外一种视角解释研发信息化悖论问题,即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或空间局限 [7,10-12]。此外,部分观点认为信息化在邻近区域间存在虹吸效应 [13]。
随着开放式网络化创新模式的兴起,学界开始将视角转向信息化与创新过程及能力的融合研究。其一,信息化对何种类型的创新更有驱动作用;其二,何种类型的信息化对创新更有驱动作用。对于前者,既往文献多围绕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信息化利用效果展开探讨。如毕克新等认为在技术、组织与环境三个维度上,信息化与工艺创新流程均存在强交互关系[14-15];王娟[16]通过比较研究,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对于后者,部分文献根据信息化功能或环节的差异展开探讨,如陈升等研究发现IT协同集成水平对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17];杨曼和王仁祥研究认为上游环节的信息化密度比下游环节更能发挥边际效应[18]。
综上可见,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资源的驱动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区域差异、要素饱和、创新类型与IT功能等。较多文献认为信息化可带来研发能力与效率的提升。但部分文献也警示信息化利用的局限:边际效用递减、区域差异及空间壁垒等。深入研究发现,既往文献多围绕信息化与创新效果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而对信息化驱动技术创新的具体途径鲜有讨论,尤其对信息化影响研发资源利用效率的中介效应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围绕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互联网对不同研发阶段资源利用效率的调节机制,归纳其中规律。
二、实证分析
(一)问题描述
本文依据Hansen和Birkinshaw(2007)所提出的创新价值链框架,将研发过程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修订)中,明确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应包括:技术名称、技术领域、背景技术、技术方案、技术附图及实施方式等”。由此,本文以技术成果的专利形态作为分割点,将其之前的研发过程称为技术形成阶段,将之后的研发过程称为技术转化阶段。
两个研发阶段的资源在空间、环境、条件等要素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技术形成阶段,研发人员主要依靠基础实验设施完成新知识的获取与开发,其研发主体一般为高校院所,研发资金多来自公共财政。在传统模式中,技术形成过程相对独立,但在开放式研发模式下,技术形成阶段也愈加重视与外部资源的交流。在技术转化阶段,研发人员主要依靠试验设施对技术成果进行开发,研发主体多为企业及应用性院所,资金以自筹为主。技术开发需要协同多方资源,故相对而言,技术转化对内外部交流与协同的要求较高。上述两个研发阶段的资源要素存在异质性,使得互联网发挥作用的机制也存在差异。
无论是技术形成亦或技术转化,特征均是耗时性和风险性,故资源投入是重要保障条件。现阶段我国提高研发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科技创新质量,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即时性信息化工具,已在销售端展现功能。而在研发领域,其是否也具有高效联结作用,以此提升研发资源利用效率,需通过实证分析予以验证。
(二)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随机前沿方法,研究互联网对研发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机制。考虑到资本、人才等投入要素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可能为非线性特征,故使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描述投入产出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效率分析方法探讨各因素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由于随机前沿方法可以将技术非效率项与随机误差项有效分离,从而有效剖析互联网对研发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故本文采用SFA方法开展研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区域互联网对江苏研发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0118/50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