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底部土体裙边加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01-08浏览:

  摘 要:为研究基坑底部土体裙边加固对基坑变形和内力的影响,分别对未进行坑底加固和采用坑底裙边加固2种工况进行模型试验。在填土过程中预先浇筑加固土体,实现坑底土体加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表沉降、冠梁侧向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后土压力进行监测。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模型试验进行拓展,将基坑变形的计算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研究表明,对坑底土体采用裙边加固,可以有效地减小支护结构的侧向位移;坑顶地表沉降虽有减小,但效果不明显;桩身弯矩略小于未进行坑底加固的工况;土体开挖,桩随着坑底下某一点发生转动,造成桩上半部分土压力减小,桩底处土压力增大;裙边加固尺寸中深度相较于宽度对基坑的变形影响更大;土体加固深度与宽度超过一定范围,控制基坑变形的效果有所提高但不明显,加固深度宜取0.3~0.4倍的开挖深度,宽度宜取0.35~0.45倍的开挖深度。

  关键词:基坑开挖;模型试验;有限元;裙边加固;加固范围

广东土木与建筑

  《广东土木与建筑》是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合办,涉及土木与建筑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刊物。

  随着基坑规模的扩大,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为减小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因此,对基坑变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坑工程的变形指标主要有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周围地表沉降和坑底隆起等[2-4]。如何控制基坑变形,徐长节等[5]、Yao[6]、姚燕明等[7]、Xu等[8]、康志军等[9]提出了诸多措施,如调整基坑土体开挖顺序、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坑底加固、增加支护结构刚度等。其中,基坑底部土体加固,在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中十分常见[10-12]。裙边加固相对于满堂加固、暗墩加固等其他加固形式,“性价比”更高[13-14],因此,常被用于一些安全等级不高的基坑工程。

  目前, Broms[15]、康志军等[16]、梁鹏宇等[17] 多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但方法比较单一。郑俊杰等[18]、马郧等[19]认为,当加固深度与宽度相当时,基坑的加固效果最优,但并未给出具体的取值范围。加固寬度与深度这两个因素对基坑变形影响的强弱,也鲜有学者研究。在进行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时,仅把土体加固当作一种安全储备手段,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加固土体的力学性能,而且造成了经济上的极大浪费。

  本文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坑底土体裙边加固对基坑变形、支护结构内力以及桩后土压力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模型试验进行拓展,研究裙边加固情况下土体的加固尺寸(加固深度与加固宽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并确定裙边加固的合理取值范围,为今后的基坑工程提供借鉴。

  1 模型试验

  1.1 试验部件的参数设计

  模型试验模拟了一个开挖深度为8 m的矩形基坑,支护结构采用直径为0.8 m、桩长16 m的密排钻孔灌注桩,并在冠梁处用1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其截面为600 mm×600 mm。试验的几何相似常数sl=1/20。根据对称原理,取基坑的一半进行试验。在实际工况中,要满足所有的相似条件十分困难,故在模型试验中,将EI、EA、EW作为复合物理量进行参考[20]。试验中,水平支撑采用顺纹木板,其弹性模量为11 GPa,可得SE≈1/3。考虑到支撑主要作用为抗压,所以需满足EA相似。计算可得截面尺寸为13 mm×13 mm,长度为60 cm。支护桩采用PV聚乙烯孰料材质,其弹性模量通常为2.1 GPa,可得SE≈1/15。支护桩主要作用为抗弯,所以需满足EI相似,计算可得其直径为37 mm,内径为35 mm,长度为80 cm。试验部件参数见表1。

  1.2 试验土体及加固土体的制备

  基坑底部土体加固的措施常见于含水率较大的粘土或者软土地区,故试验采用南昌某工地的粘性土。由于土质较杂,故对土样先进行晾晒,然后进行筛分。在进行晾晒前,对土体含水率进行测量,为21%。

  土体加固试验中采用化学物质掺入试验土样,或者降低土体含水率,从而提高土体的力学性质,达到土体加固的目的。常见化学物质包括:水玻璃溶液、氯化钙溶液、超细水泥、硅粉与铝粉的混合物或者微生物材料等[21-22]。试验采用水灰比为1∶1的超细硅酸盐水泥浆液与试验土体进行混合,超细硅酸盐水泥浆液用量为制备加固土体的试验土样质量的8%,如图1所示。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在尺寸为150 cm×120 cm×150 cm(长×宽×高)的模型箱内进行,如图2所示,为了消除边界效应,在模型箱四周涂抹润滑油。首先,将支护结构架设到指定位置,然后,对模型箱进行分层填土并洒水浸润。每次填土高度15 cm,然后采用平板夯实装置,对填土进行夯实,如图3所示。为实现坑底加固,采用预先填筑加固土体的方法,填土到一定高度,用隔板隔出加固区域,将制备好的加固土体填入区域并压实,形成加固区,然后继续填土至坑顶。裙边加固范围为25 cm×20 cm(宽×深)。静置一段时间后对土体进行开挖,土体分3层开挖,第1层与第2层开挖15 cm,第3层开挖10 cm。为减小开挖过程中扰动的影响,在模型箱一侧设置了出土口,填土过程中,用3块木板将出土口挡住,每挖一层土前抽离相应位置的木板,使之从出土口排出。

  1.4 试验监测内容

  1.4.1 位移监测 采用数显百分表对基坑中间无支撑处的坑顶地表沉降、有支撑处与无支撑处的冠梁侧向位移、支撑下方的桩身弯矩和中间无支撑处的桩后土压力进行监测,百分表的精度为0.01 mm,如图4所示。

  1.4.2 弯矩监测 应变片沿着支护桩进行粘贴,在坑底以上,每隔100 mm布置一个;坑底以下,每隔50 mm布置一个。由于试验土样含水率较高,所以,在应变片表面涂抹了环氧树脂及玻璃胶进行防水处理。将应变片测得的应变根据材料力学中弯矩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到支护结构的弯矩。

  1.4.3 土压力监测 微型土压力盒采用云石胶粘贴在支护桩迎土测,沿着支护桩每隔100 mm布置一个,共布置7个,如图4所示。微型土压力盒的量程为50 kPa,精度为0.1%,直径为1 cm,厚度为4.2 mm。该土压力盒无需进行防水处理。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坑顶地表沉降

  监测结果如图5所示,地表沉降随着土层的开挖而逐渐增大,随着与冠梁距离的增加,地表沉降先增大后减小。与未进行坑底加固的情况对比,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地表沉降位置相同,相差0.10 mm,最大沉降减小了约6.9%。

  2.2 冠梁侧向位移

  冠梁侧向位移如图6所示,冠梁侧向位移随着土层的开挖而增大,但不呈线性关系。有支撑处冠梁与无支撑处冠梁最终侧向位移分别为0.68 mm和0.92 mm。有支撑处冠梁位移增加趋势较无支撑处冠梁更为缓慢。与未进行土体加固的情况进行对比,有支撑处冠梁与无支撑处冠梁侧向位移分别减小了0.32 mm和0.38 mm,侧向位移平均降低了约30%。

  2.3 桩身弯矩

  裙边加固模型试验同样选取了两根位置对称的支护桩进行弯矩监测,监测结果如图7所示。随着土体的开挖,支护结构弯矩的绝对值增加,最大正弯矩的位置逐渐下移。第1层土体开挖完成后,支护结构最大正弯矩为0.12 N·m,位于距离桩顶10 cm处;第2层土体开挖完成后,支护结构最大正弯矩為0.59 N·m,位于距离桩顶20 cm处;第3层土体开挖完成后,支护结构最大正弯矩为0.99 N·m,位于距离桩顶30 cm处。与未进行土体加固的情况对比,支护结构最大正弯矩减小了6.6%。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基坑底部土体裙边加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0108/5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