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及特征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20-01-07浏览:

  摘 要:当前,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人口城市化倒“S”型阶段演进。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以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保障,并保持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呈阶段性演进,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阶段。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经验,对当前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市场经济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是一本计划生育工作理论刊物,其融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为一体,研究分析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发表阐述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学术性文章。

  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7.32亿,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0%;2007年,城市人口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4年,全球范围内约有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图1)。根据预测,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66%,而农村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1/3[1]。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二者在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进程

  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产业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超过85%,基本完成人口城市化倒“S”型阶段曲线进程。依据瑟诺姆的城市化倒“S”型阶段曲线,可将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口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历史早于城市化的历史,早期城市的出现是基于其防卫功能,之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集中催生了城市的繁荣。在产业革命以前,世界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都极其缓慢。此时,城市体系尚未形成,城市规模不大,城市经济效益不佳,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人口城市化率极低。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

  第二阶段,人口城市化起步阶段。人口城市化起步阶段指从产业革命到人口城市化率达30%的发展阶段。一般说来,人口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革命是近代人口城市化的加速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带动城市人口的聚集,促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城市人口的聚集还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商品市场,推动工业化的大发展。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使社会生产力出现划时代的飞跃,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手工劳动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人口被大规模地吸引到城市,促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和地域范围日趋扩大。其间,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得以巩固和强化,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发展十分迅速,城市人口增长快速。

  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人口城市化最早出现的地区。由于工业革命的来临,以英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现代工业的初步确立,带动了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岗位逐渐增多,增强了城市对農村劳动力的“拉力”。同时,科技的进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入工业,推动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成为近代城市的孵化器。工业化引起人口迁移,推动新兴的城市不断兴起和扩张,并促成世界近代的城市革命。

  第三阶段,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指人口城市化率占30%~70%的发展阶段。伦敦人口1750年仅为75万,到1875年达到426万,使伦敦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2]。1520年,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到19世纪中叶,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到50.2%,超过了农村人口,率先跨入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3]。随后,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步扩展到欧洲以及北美国家,推动这些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各国进入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阶段,总人口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最终,欧洲国家的总人口从1850年的4 000多万,上升到1950年的4.49亿,人口增幅近1000%。总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1851年,整个欧洲的人口城市化率为18.9%,到1950年则达到44%[4]。1910年,作为人口城市化先发国家的英国,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到79%,成为高度人口城市化的国家[5]。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间协作更加紧密。为了更大程度地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同类或相关工业集中在一起,导致企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同时,城市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为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资源的运输提供了便利,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使城市汇聚为超大城市群、城市带。

  第四阶段,人口城市化成熟阶段。一般认为,人口城市化率在70%以上表明一个城市达到人口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进入饱和状态甚至出现停滞或减少。随着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市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地价房价高昂、物价过高、生态环境恶化、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城市病”。同时,带来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质量下降,最终出现城市人口往城郊、农村等地区迁移的现象,即学界所称的“逆城市化”或“反城市化”[6]。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逆城市化”与20世纪40—50年代出现的“郊区化”不同,前者指人口和产业从大城市向较小的城市和城镇,乃至农村迁移,可以引发大城市的空心化[7]。一般而言,处于人口城市化成熟阶段的城市易出现这一现象。以西欧、美国、日本等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为代表,它们分别在20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逆城市化”高潮。

  从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历程看,“逆城市化”是高速城市化后的一个城市“自我修复”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随着高收入人群(社会精英人群)将其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地区,各种具有发展潜力的社会产业开始出现,更多资金、人员、劳动力也逐渐被吸引进来。同时,一些城市中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价值观等文化方面的要素,也会一同进入这些地区,进一步推动其交通、居住环境、医疗卫生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发展,使农村具备更多的城市特征。对城市而言,随着原有优秀资源的外流,城市效益逐渐下降,也为其他留在城市的人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机会的增加以及农村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使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农村地区发展的人员增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急剧城市化带来的各类“城市病”,也为城市提供了一次“自我修复”和“自我平衡”的机会。通过“逆城市化”修复人口城市化过快导致的社会、环境问题,平衡原先过于集中在城市的社会要素和资源,对城市和农村的健康发展必不可少。所以,“逆城市化”实质上是社会经济要素由高度集中于城市变为均质回归分布的过程[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及特征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20/0107/5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