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9-12-31浏览:次
摘 要: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一专多能”一线计算机工程师的需求,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主动适应地方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和实践“一体两翼三路径四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一专多能培养为主体,学校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为两翼,通过全学段多层次实践体系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构建和企业课程嵌入路径,学习效果评价、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同行评价作为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该模式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缩短“就业最后一公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校企合作
《信息安全研究》(月刊)创刊于1998年,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办中文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其内容覆盖信息安全领域的各个学科。
0 引言
目前全国有1600 余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在校生规模也位居各专业之首,但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用化、课程体系的理论化、实践过程的仿真化、教学考核的分数化,导致学生缺乏自身特色与比较优势的“同质化”培养结果。
表现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理论不扎实、实践不坚实、动手能力弱,缺乏创业、创新的竞争优势,学生在知识、素养、能力和品质方面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日益严格的要求[12]。转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既没有985、211高校的研发、工程优势,也没有高职院校的产业、就业优势,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
(1) 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基于国家需求、行业规范和企业要求科学设计<知识:能力:课程>映射矩阵,进而支撑转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对毕业生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具体要求?
(2) 课程设置如何紧跟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迭代的更新速度,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软件设计、评测和信息服务部署的全栈工程师,进而满足二三线IT企业的“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团队交叉”的实际需求?
(3) 专业教师的学科知识更新、工程能力提升和个人职业发展如何有效保障,使其能快速响应IT企业新需求和經济社会发展对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项目指导、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趋势,进而切实提高对一线IT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保障度?(4) 转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如何有效培养,使其能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体创业项目、高水平学科竞赛等综合性、团体性、竞争性学术活动学会独立思考、调研、研究和实践,进而满足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瓶颈问题。
1 “一体两翼三路径四评价”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精神,围绕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一专多能”一线计算机工程师的需求,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地方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一体两翼三路径四评价”人才培养模式。
1.1 “一体”指以学生“一专多能”培养为主体
基于人才需求数据分析,绘制分层描述的知识:能力:课程映射矩阵,以“一专多能”培养为主体,通过矩阵细化分析,动态响应市场对“一专多能”一线计算机工程师的需求,对课程重要度进行标识,调整学时、课程置换及新课程的引入。
1.2 “两翼”指学校培养为基础,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培养为基础,夯实学生的知识+素养。按照IT行业合格的入职者标准,设置“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的体系,强化工程实践和计算思维训练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素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微课程”“微实训”“微实习”和“真实习”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1.3 “三路径”包括构建全学段多层次实践体系,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构建和企业课程嵌入
构建全学段多层次实践体系。构建“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全学段实践教学体系[3]。
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构建。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实践,担任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技术性岗位助理,考取行业资格认证。
企业课程嵌入。实施企业课程嵌入、课程置换、一线工程师进课堂、双师协同、项目实训、教师学生进企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实践教学过程。
1.4 四评价质量体系
四评价质量体系包括学习效果评价(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社会评价(高考第一志愿率、学科竞赛)、用人单位评价和同行评价。
2 计算机专业改革与实践措施
2.1 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能力:知識:课程映射矩阵
通过调研IT企业和中小学对IT工程师和信息技术教师人才能力需求、分析教师和学生针对计算机专业建设调查问卷基础上,经过企业工程师、专业团队、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基于详细的数据分析和专题讨论,科学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能力:知识:课程映射矩阵,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体,设置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58个。
依据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能力:知识:课程映射矩阵,通过矩阵细化分析动态及时响应市场对计算机人才能力需求,对课程进行标识,课时调整、旧课程置换及新课程的引入。按照“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的体系,设计强调工程实践和计算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实施能力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学。
2.2 构建全学段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IT行业合格的入职者标准,形成 “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年级体验、二年级见习、三年级实训、四年级实习的实践教学全学段不间断模式,从三年级开始引入合作企业实训课程,利用暑假开展为期5周的企业实训,切实突出、强化和细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3 实施校企合作、课程嵌入
实施企业课程嵌入、一线工程师进课堂、教师学生进企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探索“微课程”“微实训”“微实习”和企业推荐就业模式。
学生分组、双师指导、项目实战的专业实训环节。改变传统的以语言/工具掌握为目标、教师单一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专业能力实训模式。通过将学生按IT企业架构中不同角色进行分组,引入IT企业一线工程师共同指导,建立专业技能实训的项目范例库,以真实项目驱动、双师共同指导、学生分组协作的模式实施专业综合能力实训。通过实训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学生找到比较满意单位。
2.4 强化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指导
兴趣驱动、专项培训、全员参与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指导环节。高水平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基于计算思维方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识教育阶段,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高等数学等数学类竞赛,以培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基础阶段,要求学生参加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的信息技术员考试,以培养初步的计算思维能力;专业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大赛、互联网+大赛、网络安全大赛等高难度学科竞赛,以培养扎实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成立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指导中心,下设8个学科竞赛指导组,分别开展考研、软考、教师资格、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网络安全大赛、创新创业等专项指导。通过专家讲座、主题宣讲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科竞赛的规程;通过专项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的兴趣,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4]。
引进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课堂,提高 “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质量与成效。通过竞赛和项目指导,师生之间形成了相对固定和连续的导学关系。
2.5 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构建双师型师资[36],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实践,担任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产品线经理等技术性岗位助理,聘请合作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专业能力、个人发展能力提升方面进行指导,考取行业资格认证,并将青年教师的培训效果作为高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的依据之一。
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措施,参加工信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考取行业资格认证。
成立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中心,通过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倒逼中青年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
2.6 多方位评价,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高
依据计算机专业工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建立多方位评价体系,对本专业学习成果的达成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2.6.1 学生专业能力评价
按照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定位,通识教育阶段评价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基础阶段评价初步的计算思维能力;专业教育阶段评价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推行“毕业证书+行业认证”的培养要求,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对毕业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9/1231/49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