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探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9-12-12浏览:

  摘 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次次地证明,从传统习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而逐渐落后,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和阻碍,改革则成为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是在创制、巩固、发展、变革、再创制、再发展、再变革的历程中实现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解放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力。面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以历史发展的视域认真地审视,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顺利实现。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发展视域;必然性;客观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月刊)创刊于1956年,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旨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思想、业务和中学历史教学水平,为史学专业工作者服务。

  一、“改革”的词义及本质内涵

  “改革”一词由“改”和“革”二字组成。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诸多对“改”字的使用,较早的有《周易·第四十二卦益风雷益巽上震下》中记有:“有过则改”,《周易·第四十八卦井水风井坎上巽下》中记有:“改邑不改井”,《周易·第四十九卦革泽火革兑上离下》中记有:“有孚改命”“改命之吉”。《尚书·仲虺之诰》记有:“改过不吝”,《尚书·召诰》中记有:“改厥元子”,《尚书·蔡仲之命》中记有“惟尔率德改行”“罔以侧言改厥度”等等,而“改”的词义一致,即“更也,从攴己声。李阳冰曰:“己有过,攴之,即改。”[1]“革”的最早记载和使用源于《易》书中,《易》书为华夏文化大道之源。《周易》之第四十九卦《革》,兑(为泽)上、离(为火)下,即“泽火”革。“革”之义为:“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革从三十,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也。”[1]“改”和“革”二字组成“改革”一词合用,史书典籍中亦多见。如《史记》卷68之《列传》第八记载了公孙鞅入秦、改革强秦之事,唐人司以贞索隐有云:“索隐述赞曰: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后汉书卷三四·列传第二四》有记载:“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谟谋深博,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狱益少。”另外,《晋书》《宋书》《南史》《北史》《宋史》《明史》等,均有“改革”的记载,此亦不一一列举。“改革”一词早已融入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改革的思想亦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圣贤明君、仁人志士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之政治理想的有效途径。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次次地证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而逐渐不相适应,甚至成为桎梏和阻碍,改革则成为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论依据在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当社会意识、社会制度与社会实践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当社会意识、社会制度与社会实践不相适应时,就要阻礙社会实践的发展。而社会实践是第一性的,在人类前行的历史进程中起决定作用,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将面临挑战,这就是社会改革的根本原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必然伴随着制礼作乐、安邦定国和与时偕行、改革变通的辩证过程。

  二、从历史发展的视域看当代中国改革的必然性及发展趋势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是在创制、巩固、发展、变革、再创制、再发展、再变革的历程中实现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古代社会人类发展史可追溯到远古伏羲氏①时期,《周易·系辞下》有记载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里清晰记录了秦国任用商鞅①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经过十年系统性的改革,直接的成果是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2]。更远的影响则是秦国的崛起,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政治、经济、社会基础。

  秦朝统一之后,缺乏治理大国的成功策略,尤其是不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调动民众积极性的具体政策,而“以吏为师”,实施严刑酷法,势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战争,最终迅速瓦解了秦朝政权。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历史发展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探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9/1212/49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