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9-11-22浏览:

  【摘 要】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重要文化意蕴和价值理念。但当前对该项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传承人缺失、产品形式单一和传承形式狭隘等困境。本文从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启示出发,提出应当从教育渗透机制、产业引导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系统化、立体性继承和保护策略。

  【关键词】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生意通

  《生意通》杂志由江西科技出版社主办,以“汇聚创富小项目、指点生意真诀窍”为办刊宗旨,专为小生意人量身订做的一本财经类杂志。

  宋代以来,南通蓝印花布就在江南一带广泛流传。今天,虽然其印染技术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诸多保护和传承难题。本文认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在今天仍具生命力,应当努力探索其传统要素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关联路径。这一点,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提供不少启示与借鉴。

  1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经验

  日本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一般意义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具体来说,日本的基本举措是从教育、产业和法律三个层面构建起系统性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1.1 教育渗透机制

  日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比如,日本重视实践课堂,使学生在各个学习层次都有机会去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教育的这种推动力使传统文化可以和当下直接接触。比如,传统服饰方面,虽然明治维新之后西式服装已成为很多正式场合的必备服装,但今天的日本人仍对传统和服十分钟爱。再如,传统节日方面,“祭事”、“庙会”等传统节庆仪式仍经常出现在现代化的大街小巷,且这些仪式的程序、服装、道具等元素极具历史感。

  1.2 产业带动机制

  “传统”这一概念本身就意味着与现代生活方式一定程度的脱节。能否实现现代产业模式的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说十分关键。在这个问题上,日本采取政府推动的方式。日本政府将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让每一个县、区,甚至村公所都设置了“地区振兴科”。客观地看,政府的重视推动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资金、技术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流动,不但保护了一大批传统文化,而且使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日本这一根基上“活起来”。

  1.3 法律保障机制

  近代以来,日本就开始对传统文化传承进行立法,并连续出台了《古器物保护法》和《古寺保护法》。二战之后,日本政府积极部署了复兴日本民族文化的方案并通过了更为全面的《文化财保护法》,这些举措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使得日本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2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传承现状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对其保护和传承来说是一件大事。但一种传统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应当具备其内生性动力,在这一方面,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面临如下三点困境。

  一是传承人相对缺失。南通蓝印花布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印染技术,但直至目前,其技术的主要传承主体还是家族式传统作坊。但随着自动化水平不断推进,蓝印花布传统技术的效率低下之特征越发明显。因此,愿意投身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继承事业的人越来越少,而现有的熟练掌握该技术的匠人有些逐年老去,有些则迫于环境压力另觅新行业。

  二是产品形式相对单一。南通蓝印花布的印染技术决定了其产品色彩图案多以白底蓝花和蓝底白花为主,虽然这些图案形式十分强烈地体现着传统“中国蓝”,但在当下看来,很难对大部分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较低的视觉冲击力,旅游市场上蓝印花布质量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手工产蓝印花布相关产品价格高昂,共同导致蓝印花布“难以走进百姓家”。

  三是传承形式有待创新。当前,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传承主体多为民间力量。1996年、2004年,吴元新、陆瑞兴分别在南通和无锡创办了以蓝印花布印染技术为主题的博物馆。随着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江南地区也有少数高校在小范围内开设了相关课程。这些举措尽管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许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爱好者,也客观促进了对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实物化留存,但仍缺乏更为普遍的行政动员力和保护力。

  3 对策建议:基于日本的启示

  日本的上述经验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系统发力。本文认为,当下对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应当多维引导、协同发力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3.1 拓宽蓝印花布印染技术與学校教育对接的路径

  非遗保护,观念须先行,观念的培养则首在教育。近年来,南通市通过在学校进行非遗展演、建立非遗传承基地、聘请“非遗文化志愿者”等方式,推进“非遗”与校园文化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非遗”与学校对接依然存在受益面窄、持续时间短、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此,应在教育渗透机制上加大探索力度,增大不同教育层面和该遗产的接触面,促进在校人员对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感受、学习和研究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必要在南通市部分学校进一步开设相关课程,将其保护纳入教学和研究体系当中。如此,一方面能推进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化,确保传统的文化技术不会“失传”,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无形中培养志在学习、研究和保护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专业人才,使这项传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3.2 以“互联网+”来推进产业化

  南通蓝印花布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承载特定风土民情。但除此之外,南通蓝印花布及其印染技术本身还蕴含着更为普遍的传统文化精神。就目前来看,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十分贴合这种传统文化的普遍意蕴,“互联网+”思维的引进则可通过互联网产业使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在现实中得到普遍化。通过“互联网+”,可形成“线上线下同步展示,在线分享,线上、线下同步交流,依托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嫁接优势行业的空间资源、行业资源,进行品牌推广”的多维格局。[4]可以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为基点,提高传统技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多种可能,推动蓝印花布的传统印染技术向当代创意文化转变,构建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产业品牌,促进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生产、保护和发展。

  3.3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机制

  客观地看,我国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障,并于2011年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被正式纳入法治轨道。不过,法律保障模式的单一在实践中则导致不当利用现象等频现。[1]就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来看,该项遗产在当下已不仅仅具备审美功能,而是具备巨大商业价值。但在实践中,该项技术的许多拥有者却并未获得合理的回报,传承人的流失,很大程度即可归因于此。再如,对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商业开发活动中,不乏为了商业利益而对这项遗产过度包装的行为,这不但可能导致对该项遗产的歪曲,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因此,对该项文化遗产的法律保障不能止于上述统一性的立法,而是要加强具备地域性色彩的私法保护,尤其是要对非遗的传承人及其所具备的知识产权进行衔接性规定。[2]

  4 结论

  对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在新时代构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采取系统化、多维度保护措施。对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保护和传承不能止任何一端,而是应当在教育渗透、法律保障和产业引导下协同发力,这样才能促使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著.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2]李树文,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刘莉,等.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其启示.科技风[J].2014.10.

  [4]陈珊,等.“互联网+”背景下蓝印花布工艺传承与发展.轻纺工业与技术[J].2019.0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9/1122/4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