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9-10-26浏览:次
摘要:电影在大国形象建构的视域下对电影《流浪地球》的传播进行解读。电影中的个人与国家需求的实现成为一个国家的形象建立基石。电影传播产生的价值与社会行为示范意义匪浅,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国外认知纠偏是当下电影人任重道远的传播使命。
关键词:大国形象;需求层次理论;赢家通吃;行为示范
《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季刊)创刊于2014年8月,由当代传媒集团主管主办、《孔学堂》杂志社编辑出版,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全球及时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文化,交流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杂志。
《流浪地球》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年,科学家观测到太阳在急速膨胀,短时间内会把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吞没,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人类开启了“流浪地球”的计划,即在地球表面建造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数量达上万座。将地球推离太阳系的同时花2500年的时间来使地球奔向另一个栖息地。无数人奋不顾身,只为了找到人类的生存希望。
着眼中国科幻作品价值,展望未来发展。这样,电影《流浪地球》的国家形象建构分析才显得意义非凡。
一、国民需求下的建构必然
1943年马斯诺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人类需求按阶梯形式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流浪地球》的故事讲述与情节铺展沿着国民需求下的建构必然而展开。
(一)国民安全需求基于生命的尊重
电影中,地球面临毁灭的危急时刻,世界各国团结一致,组成联合政府。集合所有人力物力,在地球建造上万座高达万米的“行星发动机”。由于资源有限,地下城仅能容纳一半人口,进入地下城的资质将由抽签决定。依据马斯诺安全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要是一个人或国家最基本的需要。危急时刻,中国寻求与其他大国合作,这是中国开放友好的立场和态度表现。守护人民的安全需求、生存需求,倡扬合作精神,坚守正确义利观,为人类共同发展而行动,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担当。
英雄情怀、奉献精神和国际合作理念在片中均有体现,电影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应对危难。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的人文思想和大爱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探讨,拓展了中国大国形象的内涵。
(二)人权尊重需求基于无私的家国情怀
国际宇航员刘培强忍痛放弃癌症妻子的后续治疗,加入领航员计划中,以此换来了岳父韩子昂和四岁儿子进入“地下城”生活的机会,领航员空间站是地球流浪途中的前哨站和通讯中断站,站内的工作人员长年不能与家人见面,形成了刘培强与儿子深深的隔阂与误解。直到刘启与父亲在执行火种计划的过程才有了交互,刘培强为了帮助刘启等人重新点燃发动机,分离休眠舱,撞进了发动机喷射的火焰,使得发动机重启。最后,刘培强牺牲了自己,也得到了儿子、社会乃至世界的认可、尊重。
家国大义是中国人向来维护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英雄值得尊敬、父爱值得尊敬,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尊重需求深深嵌入其中。同时,电影把故事架构在光年尺度和浩瀚宇宙中,用宏大的时间线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中华文化,呈现中国在古往今来始终如一的英勇魄力和魅力。
(三)自我实现需求基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人类命运共同题理念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国际热点,各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必然伴随着多样文化的交流。建构大国形象,要先从实现人民的自我实现需求开始,人民的自我实现需求建立在文化自信与素养自信上。电影中的主要中国角色,代表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在拯救国家的同时实现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无论是青年一代的刘启、韩朵朵还是老一辈的刘培强和韩子昂,都在完成自我价值的升华。这是人民自我实现需求的价值呈现,是马斯诺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条件。
《流浪地球》描述的场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几率甚微,但电影着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以宏大的故事设定,天马行空地想象世界和回肠荡气的英雄形象叙事,让每一个观众深入其中,感受自我实现需求的推动力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气度是影片中对现实的投影,也是中国人民自我实现需求得以满足的投影。
二、文化自信下的“赢家通吃”
当今社会有一个现象——“赢家通吃”,出自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其内涵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流浪地球》的作家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首次获奖。2017年又凭借《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电影的成功并非偶然,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鞭擗进里。
(一)明星與名作品的品牌效应
三体系列是刘慈欣构思宏大的“地球往事”三部曲。[1]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是《三体》的故事框架。该作品诞生于国家“科技兴国”的时代背景,随着中国政府加强“科技兴国”宣传、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使得科幻创作拥有良好的条件氛围。[2]
《三体》出版后,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同行中也好评不断。获得过中国科幻银河、星云双奖的科幻作家张冉这样评价《三体》的影响力:“中国科幻默默发展了几十年,终于走到聚光灯下了”。[3]复旦大学教授、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这样说道:“在读过《三体》以及《三体Ⅱ·黑暗森林》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4]可见,《三体》使刘慈欣一跃登上中国科幻创作的神坛,成为好作品的代言。《流浪地球》在制作宣传过程中,有着《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品牌效益,自然激起了广大观众的期待心理。
刘慈欣的存在,首先在宣传营销上抢占了先机,赢家通吃在这里就是一种优势的积累,《三体》的成功为电影积累了质量保障、积累了原作粉丝、积累了口碑,所以,电影未上映就已经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作者这个质量符号的存在,就为电影销售带来了优势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大国形象建构视域下的《流浪地球》传播解读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9/1026/49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