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9-07-15浏览:次
【摘要】 艺术档案是历史的记忆和知识的宝库,管理好宝库中的艺术资源不仅是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更是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经典艺术、推动文化产品延伸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围绕上海文化建设,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模式中,成为全国艺术档案行业管理的先锋,是追求探索创新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践行者。
【关键词】 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实践
在《艺术档案管理办法》(文化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中,“艺术档案”被定义为:“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随着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而产生、流传的原始记录和凭证,造就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成为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资源。
一、探索艺术档案资源规范管理的现实意义
留住永恒、储存古老、传承文化,是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探索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目的。目前,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已形成的文字、录音、录像、唱片、碟片、胶片、照片、服饰、乐器等几十种不同载体的艺术档案资源,无一不是发扬优秀文化、传承经典艺术的承载,无一不是重视文化资源收集和积累的直接成果。探索艺术档案资源规范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为文化艺术积累重要史料。收好艺术档案材料、丰富艺术档案资源是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本质要求,也是艺术档案管理单位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牢记中央“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要求,围绕上海文化历史、海派艺术和舞台艺术的特点,通过开展收集工作、拓展收集渠道、加大征集力度,不断丰富完善馆藏资源,如今已经构建积淀的重要资源有乾隆年间的评弹文献、古籍善本,清嘉庆年间的《松江府志》《同治上海县志》和工尺谱,18世纪至民国年间的老戏单、老戏考、点戏折,距今100多年历史的清末杖头木偶,19世纪20年代记录艺术大师梅兰芳、荀慧生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的无声影片,民国时期“上海伶界联合会”的签名簿、地盘图、不动产契约、租地合同、演员合同、石碑等,系统构成京剧各发展阶段脉络、涵盖京剧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及各大流派的400多出对京剧传承和发展有着特殊价值、对中国唱片业的发展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的清末传统经典戏目的老唱片,国内唯一内容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全套资料,一代艺术表演大师俞振飞、袁雪芬、徐玉兰、傅全香、丁是娥、石筱英、筱文艳等名家当年演出的舞台戏服,涵盖上海地区各艺术剧种的演出说明书、节目单等内容,成为上海文化艺术资源积累的重要馆藏。这些为后人传承研究,以及弘扬优秀文化艺术提供了资源保障。
(二)实现艺术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用好艺术档案、發挥艺术档案资源的文化作用是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通过深度整合馆藏资源,举办原创展览的形式,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创造文化享受的空间,为社会为百姓服务。2015年在上海环球港举办的“京剧四大行当艺术档案展”,以京剧四大行当为切入点,介绍了京剧发展历史和京剧行当知识;在人流集中的大型购物休闲商场,以开放式展览活动的形式,近距离地与市民接触,这是馆文商结合的首次尝试,力促百年国粹京剧能成为当下市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潮流艺术。2016年利用馆藏艺术档案资源举办的“从上海滩到好莱坞——上海百年戏曲电影珍档特展”,向观众展现了戏曲电影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上海戏曲电影的普及、传承与发展。2017年的“灯影魅力——皮影艺术展”,以其艺术造型和现场表演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和青年人的驻足。2018年举办的“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以小方寸见大舞台的形式,让广大市民饱览了上海26个艺术种类的百部获奖优秀舞台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年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精彩亮相的“文化越古今——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作为一带一路“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巡展”的开篇首展,呈现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与当代生活的融合现状,丰富而浓郁的中国特色,引起了埃及民众极大的兴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每一次不同专题和内容的展览实践和探索,都真实反映了上海丰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和取得的艺术成果,都是对馆藏资源价值、文化作用的挖掘和发挥。探索让档案活起来、让资源会说话、让更多的人收获艺术档案资源发射的文化活力,将成为艺术档案管理部门持续深化的课题。
(三)固化艺术档案资源的管理成果。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深度分析、挖掘和梳理,通过有计划开展对馆藏艺术资源的编研开发,锁定艺术成果,可以为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创造更高的境界。2014年,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依托馆藏老戏单,以19世纪末上海大观茶园的戏单为历史起点,编研出版了《老戏单的新发现——清末民国时期上海京剧演出略考》,从馆藏的200余张民国时期的老戏单和艺术档案史料中,追溯了上海民国时期老剧场的前世今生及沪上京剧名角儿的演出实况,揭示了上海对京剧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京剧在上海发展后形成的海派京剧流派,为后人提供了更多地研究线索。2015年,为了宣传京剧国粹艺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审美理念,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代表人物和特色剧目,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编写出版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教结合式的京剧普及读物《京剧行当那点事儿》;2018年,完成的《春华秋实——上海舞台艺术40年说明书荟萃》,忠实记录与描绘了40年来上海舞台艺术在戏曲、曲艺、话剧、音乐、舞蹈、杂技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创新变革与辉煌成果,成为代表馆藏说明书资源的重要缩影。《上海舞台艺术剧目汇编》作为系列汇编项目,在收集积累上海舞台艺术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对艺术档案资源中舞台艺术新创剧目进行整理和研究,至今已经完成1950 年至 2016年上海各艺术剧种新创剧本汇编,系统传播和记录了66年的优秀舞台剧目。这些被激活、固化的艺术资源成果,在普及专业知识、培养艺术修养、传递艺术正能量的过程中,实现了管好用好艺术资源精华、梳理保护和传承艺术资源的作用。
二、创新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对策
艺术档案是历史的记忆和知识的宝库,管理好宝库中的艺术资源不仅是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更是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经典艺术、推动文化产品延伸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创新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基础管理环节。艺术档案管理需要机构和人,首先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责;其次要提高艺术档案管理意识,从顶层管理抓落实;再次要加强艺术档案工作队伍自身建设。通过常态化开展专业培训和督查督办的专项检查,提高专业管理素养;通过引进专业管理人才,更新知识和管理理念,确保管理人员适应和符合艺术档案工作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各艺术档案管理机构制定的《艺术档案人员工作职责》《艺术档案收集制度》《艺术档案库房管理制度》《艺术档案借阅利用制度》等成为上海文化单位必不可少的统一规定,明确了艺术档案工作职责、任务以及归档范围和整理要求,成为上海市各艺术档案部门必须遵守的规定,确实做到艺术档案资源管理有章可循、行之有效。
(二)创建行之有效的艺术档案实体管理。艺术档案的实体资源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这些不同内容的实体材料是文化艺术的客观史料,是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忆,是人类档案文化的一部分,铭刻着一个时代艺术家对数千年过往文化的感怀与传承。艺术档案管理部门必须结合本单位艺术生产和艺术创作的特点,保持各艺术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完整,通过对艺术材料的甄别、分类、整理等环节和流程,形成管理有序、内容真实的艺术档案。目前,把艺术档案划分为业务、个人、综合三大类的分类管理原则已经成为全国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标准模式。
(三)创新艺术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2014年开始,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突破传统观念,把构建科学规范管理艺术档案资源视为艺术档案事业持续发展和后续拓展的系统工程,深入同行业调研、深化内容和载体分析、深化馆藏资源梳理,结合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木偶、美术、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群众文化等馆藏种类和特色,率先创建了数字化管理的《馆藏资源分类大纲》,开发了“馆藏艺术资源管理系统”,经过长达5年不间断的人机磨合、调整完善,实现了与艺术档案实体资源相匹配的、同步建设发展的馆藏资源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了馆藏资源各种类、各载体完整条目信息和全文数据信息数字化的资源管理数据库,归纳形成了综合、业务、人物、实物等12个数字化管理的著录标准和整理规则,成为规范推进了艺术档案资源系统化整理及数字化进程的成果性文件,为系统化开创上海地区文化艺术资源科学管理的模式、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积累了经验,也为建立全市艺术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做好了准备。2017年开发完成试运行的“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开启了全市文化艺术资源一盘棋管理的数字化新局面。
推荐阅读:《档案记忆》(月刊)(原:湖北档案),创刊于1986年,由湖北省档案局(馆)主管主办。1986年下半年改名《湖北档案》,2016年2月更名为《档案记忆》。杂志是一份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走进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月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创新实践探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9/0715/4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