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9-06-19浏览:次
【摘要】博物馆文物具有极其珍贵且不可复制的特点,一旦受损会严重影响其价值。以往博物馆对待这些文物虽然会定期开展一些检查、维护工作,但总体上还是以陈列、展览为主,只有在文物出现明显的损害时才运用一些专业技术手段进行处理,由于管理上的滞后性也会导致文物收藏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应当树立前瞻性的管理理念,以预防性保护为主,通过加强环境管理、重视人员培训和采取现代技术改善文物收藏和存储环境,延缓其老化、受损速度,让这些文物能够很好地流传下去。
【关键词】文物收藏;预防性保护;影响因素;保护策略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在意大利召开的“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转变文物管理方式和达成文物科学保护共识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文物数量达到1.08亿件,这还不包括流失海外或私人收藏的文物。面对形式各样、价值珍贵的文物开展预防性保护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列举了影响文物收藏保护的主要因素和现阶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就文物预防性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影响文物收藏和保护的主要因素
(一)温湿度因素
温湿度变化是对文物影响较大的两种因素,其中,文物对于湿度的变化尤其敏感。从材质上来讲,我国出土的文物材质主要以纸质、木质、铁质、铜质等为主,这些材质在潮湿环境下都容易发生形状、性质上的变化。例如,名人字画受潮后会出现墨迹晕散、纸张变形等问题;而铁质、铜质文物受潮则容易发生锈蚀。温度的影响主要是加快了文物保存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化学反应,在较高温度下加速了文物老化速度,不利于进行收藏和保护。
(二)光辐射因素
在文物的保存环境中,光辐射因素主要是指在文物保存环境中由于照明等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光的照射甚至还会引起文物材质的光化学反应,从而使得文物材料的老化变得更快,尤其对于纸质、纺织品以及漆木器等一些对光比较敏感的文物。同时,文物也有可能在光线的条件下由于化学反应而造成物质强度的弱化,从而使得颜料、色泽以及燃料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物质的整体遭到了破坏。
(三)污染气体因素
在博物馆文物收藏和保护中,污染气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博物馆的展柜等使用新型材料,这些材料挥发一些刺激性、污染性气体,例如甲醛、乙酸等,这些污染气体对文物造成破坏;其二是一些密封性不好的展柜,博物馆外部浑浊的气体或是空气中的粉尘、水分子进入到展柜内,通过污染气体交换、渗透也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此外,如果展柜密封性能过强,也可能导致内部挥发的污染气体不能得到及时消散,长期污染文物产生破坏。因此,如何解决污染气体对文物的破坏影响,是预防性保护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有害生物因素
有害生物主要包括动物和微生物两个主要的类别,其中,微生物是造成文物损坏的关键有害生物因素,微生物中的细菌能够分泌有机酸,比如葡萄糖酸以及乳酸等,这些都会对文物的表面造成一定的腐蚀,从而对文物造成破坏。有害生物对文物所造成的破坏往往是难以用肉眼看见的,并且这一破坏过程相对缓慢,这些特点也给预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现阶段博物馆文物收藏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博物馆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等工作中。其中,常见的有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这些辅助工具的应用为加强文物管理和开展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积极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与文物收藏与保护相关的新技术、新装备,无论是在研发、推广还是应用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支持,而现阶段大多数博物馆,由于经费方面的限制,预防性保护工作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专职的文物保护管理人员较少
近年来,各博物馆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增加了对高素质、专业化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需求。从现阶段的情况看,博物馆专职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人数总量偏少并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中化,主要分布于省级及以上的大型博物馆,而地市级或私立博物馆则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吸引到高素质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其二,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自学能力不强,培训机会有限。由于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作压力较大,导致工作人员很难抽出系统化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自学,而博物馆方面提供的培训、深造机会也十分有限,导致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因为缺乏人才支持而不能得到高质量开展。
(三)文物收藏与保护中资金投入不足
文物收藏与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除了对博物馆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外,在博物馆温湿度环境、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等资源。因此,博物馆实际投入的资金决定了预防性保护工作开展的成效。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博物馆由于事业单位的属性限制,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自身可支配的资金偏少,真正分配到文物预防性保护上的资金屈指可数。这样一来,博物馆工作人员因为资金匮乏得不到定期培训,博物馆内部环境因为资金问题不能得到标准化处理,这些都会影响预防性保护的开展效果。
三、预防性保护对文物收藏和保护的重要意义
随着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预防性保护这一概念逐渐丰富,涵盖了宏观决策、制度建设、日常操作等方方面面。文物是历史的现时延续,也是文化的有机构成,历来备受国家和广大民众的关注,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文物收藏与保护工作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十九报告对此有了进一步要求,“重视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对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重视起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国家文物局将积极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加强文物的修复和预防性保护,推动文物保护实现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关键性转变,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实效性,确保文物安全。可以说,自该规划出台后对珍贵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已经成为博物馆开展文物收藏与保护,需要首先考虑的工作。
推荐阅读:《文物世界》World of Antiquity(双月刊)曾用刊名:文物季刊,1987年创刊,是文物考古类专业期刊,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9/0619/4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