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思政模式探索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9-05-09浏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需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变,就经济法课程而言,应探索其特有的思政元素融入模式。在教材的选定和各部分教学内容方面应注意寻求契合点,讲究融入技巧,实现柔性转换。

  【关键词】:定位 路径 契合点

经济学论文发表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正努力探索从单纯的思政课程到综合性的课程思政的转变路径,就经济法课程而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该课程应有其独特的模式。

  一、经济法课程的定位

  经济法是調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涉及两种社会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该课程涵盖了经济法基础理论、预算法、政府采购法、税法、银行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保险法、证券法以及房地产、劳动法等多种相关法律。该课程在理论性基础上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它要求掌握一定的经济法基本原理并运用法学原理、法律手段处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因此该课程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经济法的课程思政改革也任重道远。

  二、思政元素融入经济法课程的路径分析

  (一)指导思想

  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类非思政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法课程,首先应注意挖掘经济法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做到学术思想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法理学为理论指引,秉承实事求是、服务社会的原则,结合真实案例,讲好身边故事,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最后,将该课程的宗旨和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落实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放到法学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去,将法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

  (二)教材选定

  在教材的选定上,经济法课程应严格依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该系列教材是马工程项目的重大成果。该项目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平台,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选定该项目中的经济法教材,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对于课程思政改革具有直接指导价值。

  (三)找准契合点

  首先,经济法基本原理部分。该部分包含经济法的概念和历史、经济法的体系和地位、经济法的宗旨和原则、经济法的主体和行为以及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知识点。该部分的讲授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予以分析论证,并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进行科学分析,将中国梦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教育学生认清世界发展走向和中国发展大势,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历史观,并将其作为分析经济现象与法律问题的重要思想指引。

  其次,宏观调控法部分。结合经济学原理,将宏观调控法的公平、效率和秩序等价值进行透彻分析。辩证分析个人与社会,小我与大我,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相互关系,着重讲透人的社会属性,摆明立场,坚决反对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摆正“三观”,树立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同时还应详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特色,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三,市场规制法部分。将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宗旨和原则结合我国相关法律予以展开,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市场竞争这把双刃剑,树立正当竞争意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反垄断法的讲述中应以域外效力、经济经营者集中等知识点为入口,结合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并注意科学地界定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在消费者保护法中,重点讲授消费领域各主体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权利与义务的内涵与外延,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权利义务纠纷,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和个人修养。

  三、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首先,孤军奋战,即经济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孤立化,与其他课程相脱节。课程思政不仅要求专业课与思政课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更要求各专业课之间同频共振,形成集合效应,自成一套完整的育人育德体系。

  其次,融入方式生硬,即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各自为政”,贴合度不够。课程思政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染,若思政元素融入太生硬,为了思政而思政或“言必称思政”,附加痕迹太明显,这种模式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课程思政应注意融入技巧,即大德要传,其道应巧。

  第三,课堂讲授与课程考核相脱节。经济法的课程思政中,并非仅限于课堂讲授,而应将其贯穿于课程全程。课程实训环节应注意加强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考核阶段也不应遗漏,出题内容和出题模式均可调整,以此强化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经济法的课程思政改革应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其中的思政元素,并探索融入新模式,实现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专业知识传授,为国家培养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2016年12月8日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经济法学》,张守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版,第12页。

  推荐阅读:《政治经济学报》(四月一期)创办于2013年,旨在推进国内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并鼓励以多学科视角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经济法课程思政模式探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9/0509/4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