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9-03-20浏览:次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历史时代的比较视野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显著的特性。相比较而言,历史时代一般是后人对过往历史的总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创造;历史时代的沿用容易标签化、单一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生动的、多元的;以往历史时代多以重要的人(事、物)來标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聚焦于普通人的全面发展;以往沿用的历史时代往往是基于一国提炼再向他国“嫁接”,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始于中国而在全球“共生共赢”。
关键词:历史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我国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庄严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 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备受瞩目,其中“新时代”一词成为“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当前,众多学者对于“新时代”的研究多是基于十九大报告的权威表述、逻辑框架去论证“新时代”的判断依据、主要内涵、价值意义。研究成果多是“照着说”而不是“接着说”,多是“就事说事”而不是“就事说理”,多是证明“是什么”而不是探讨“为何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身特点、性质的研究还不多。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② 这提醒我们不要滥用“新时代”,而必须溯本正源,挖掘“新时代”的性质特点、剖析“新时代”的内在逻辑。“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③
一、历史时代一般是后人对过往历史的总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创造
总体而言,历史时代一般是以经济、政治(朝代)、文化(文明程度)、技术、代表人物(事件)等为依据而对人类历史划分出的时间段,一个时代就代表着一段历史分期。分期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聚集焦点、提炼规律、把握重点。尤其是在历史研究中,面对如烟的历史细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期研究能够突出历史发展的特性,起到删繁就简、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具体的分期研究中,用不同的时代称谓去标定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用不同的时代标准去划分同一历史时期,凸显了研究者不同的知识背景、方法视野、价值立场、审美情趣。
历史学中常见的时代划分,多是历史学家站在“今天”的视角对“昨天”的历史进行的裁剪与编织,是后人的总结与提炼。与后人总结过往历史而标定的各个历史时代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孕育于人民创造之中的历史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未定型的,需要人们去不断创造。常用的历史时代往往是一种对过往静态史实的概括和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美好愿景的期许与引导。“新时代”的时间导向是指向未来的,“新时代”是基于过去而提炼形成的,更是在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中生生不息的。作为一种具体化的历史意识,时代意识的内容是现在和未来的一种联系,“它是人类在‘不再和‘尚未之间撑起的时间钢索上的平衡行为,而具体的真实的人类生活就发生在这条时间钢索之上。”④ 从认识发生学角度分析,“新时代”是当下人们时间经验的意义指向,一方面包括体验、感知、认识,另一方面包括思考、诠释、打算和导向。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按照人类生活实践的时间方向观念来校准人类生活实践的实施,这种实践既主观又客观,也就是说,既包含真实的时间进程观念,又包含以期待的和预期的未来为指向对实践的具有引导行动作用的校准。”⑤
具体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五大表现中,每一个表现都不是过去式、完成式,而是进行式、将来式。“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⑥ 透过“继续”、“进而”、“逐步”、“奋力”、“日益”等词语,可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未来”特性。
面向未来,能够给人以更多的期待,更能激发人们的干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未来指向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着眼于未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着力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上下功夫。“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⑦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未来导向是党中央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准确判断、科学谋划,才能赢得战略主动。“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切皆流,时间维度上的历史总在变化。我们不能假定历史演变的趋势一定是有利或有害,而战略家需要预知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然后因势而利导。“‘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⑨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善于站在时代前沿观察和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才能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展现了一位战略家的运筹帷幄,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⑩ 在2017年的“7·26”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1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对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作出了系统规划。从现在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2}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一战略安排,彰显了当代中国人民美好的发展愿景,新的“两步走”发展战略是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总方向。“四个伟大”、新的“两步走”战略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可谓步步为营,逐步递升。
二、历史时代的沿用容易标签化、单一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生动的、多元的
标签化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方式,或者遵循理論演绎的理路,即把一事物(个人)划归为某一大类,用这一大类的特性去界定这一事物(个人)的特性,或者遵循部分代表整体的理路,用一个醒目的特性去概括一事物(个人)而忽略该事物(个人)的其他特征。对事物进行标签化归类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初级认知的一种简便形式,标签化能起到简化、通约、识记的功效。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个人)都可以进行标签化认知、标签化思考的,标签化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思维定式,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具体到历史时代的命名中,一个历史时代的称谓就是一段历史时期的标识、代号、标签。一方面,给一定历史时期予以时代化的命名,有助于将历史事件纳入既定的认知图式中去识别和理解,有助于人们按图索骥,形成自己理解历史的“路线图”。另一方面,一味地依赖坐标、标签,容易流于标签化、单一化的弊病,导致“一叶障木不见泰山”。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标签化的做法还是大量存在的。尤其是用生产工具来划分历史时代,后人会习惯、直接地套用诸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来标记对应的历史阶段,而对当时生动活泼的历史事实有所遮蔽和疏漏。
相比较而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解与运用切忌简单化、标签化,更不能仅以“新时代”来简单化记忆,必须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丰富、生动、多元的内涵与外延。假如仅仅以贴标签的方式来研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那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也不能从本质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在规定,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后到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是丰富的,是理论与实践、国家与人民、人民与民族、国内与国际的统一。
“新时代”生发“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课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总课题的内涵也是丰富的、多样的,具体包括新时代需要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也包括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课题,我们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内涵是丰富的、深刻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加以系统论述。为了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十四条”基本方略。由“新时代”到“新思想”,由“新思想”到“新方略”,这一理论演进过程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认识指导实践的辩证过程,而辩证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是生动的、具体的、多元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3}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更折射出“新时代”的多样性、特殊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定了“新时代”的多元化、丰富性,因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易于变化的。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例,人的需求包括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多样化。例如,在民生方面,人们需要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权利方面,人们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有了更高要求,更加渴望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出彩机会。
由上观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运用不能标签化、单一化,必须全面把握、深入探究、勇于创造。尤其是在面向未来的实践创造中,对标签化的时代标记做法更要克服和杜绝。因为面对生动活泼、气象万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仅以标签化的“新时代”来指称,就会让我们的认知停于表面,也会让我们的行动失去斗志。要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多姿多彩的,是生机勃勃的,恰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15} 多元的、美好的“新时代”寓于人们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中,“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推荐阅读:《社会科学动态》于1978年创刊,2001年因故改名、转向,2017年1月以原刊名、新刊号重新出刊,复刊一年来,本刊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特性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9/0320/4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