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共情能力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8-10-09浏览:

  摘 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共情能力情况,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上海市12家养老机构共351名养老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中文版、工作疲溃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海市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工作冷漠评分为 (11. 4±3. 9) 分 (高于临界值) , 个人成就感评分为 (22. 7±6. 3) 分 (低于临界值) , 情感耗竭评分为 (26. 6±6. 2) 分 (与临界值水平接近) , 且老年组工作疲溃感要低于中年组和青年组 (P<0. 05) ;共情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观点采择 (52. 6±8. 7) 分, 情感护理 (31. 8±5. 2) 分, 换位思考 (12. 9±2. 5) 分, 且老年组共情能力高于中年组、青年组 (P<0. 05) 。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情感耗竭增加 (P<0. 05) , 具有护士执业证书的护理人员情感护理、观点采摘能力更高 (P<0. 05) 。个人成就感与情感护理、换位思考呈正相关 (P<0. 01) , 情感耗竭与换位思考呈负相关 (P<0. 05) , 工作冷漠与情感护理、观点采择、换位思考呈负相关 (P<0. 05) 。结论 上海市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共情能力不高, 二者存在一定相关性, 应对养老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

  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学; 老年人保健服务; 厌倦, 职业性

护理学论文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前沿地区, 经济发达、医疗水平高, 高龄人群基数不断增加, 人口老年化所带来的护理难题已成为医疗行业关注的焦点[1-2]。上海地区养老护理人员需求量不断加大, 并且朝着专业化护理方向发展, 医学院校需要根据养老护理实际的需求培养专业护理人才[3]。工作疲溃感是一种心理能量被服务对象过多索取而出现的工作冷漠、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低下等身心反应, 表现为缺乏同情心、自卑、工作厌恶情绪等, 严重者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共情”是一种沟通技巧, 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 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本课题组对上海地区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共情能力进行调查, 并且分析工作疲溃感与共情能力相关性, 以期为培养养老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上海市12家养老机构2016年6~12月间共计351名养老护理人员 (指在医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从事老年人群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专职工作人员) 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性26名 (7.4%) , 女性325名 (92.6%) ;年龄范围19~58岁, 年龄 (39.2±10.8) 岁;取得护士或以上执业证书者116名 (33.0%) , 一般护理人员235名 (67.0%) ;上海籍护理人员72名 (21.0%) , 非上海籍护理人员279名 (79.0%) ;从业时间范围1~26年, 从业时间 (10.1±7.8) 年。排除标准: (1) 从业时间不足1年者; (2) 非直接从事照护老人工作的护理人员; (3) 教育水平不足初中水平者; (4) 不愿接受调查者。所有纳入研究者均知晓本研究目的、过程及意义, 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得到上海市城建职业学院伦理委员会支持。

  1.2 方法

  由上海市城建职业学院制作问卷调查表, 对参与该调查问卷的师生进行专业培训, 培训合格方能参与调查。共发放380份问卷调查表, 只有工作疲溃感量表、杰弗逊共情量表中文版都合格时才可计为有效问卷调查表, 共回收351份有效问卷调查表, 有效回收率为92.4%。

  1.2.1 工作疲溃感量表[4]

  量表分为个人成就感、情感耗竭、工作冷漠3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 采用0~6级计分法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个人成就感共8个条目 (0~48分) , 主要反映护理人员对自我工作的评价, 得分越高表明个人成就感越高;情感耗竭共9个条目 (0~54分) , 主要反映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而引起的个体情绪反应, 得分越高表明情感耗竭越严重;工作冷漠共5个条目 (0~30分) , 主要反映护理人员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和感觉, 得分越高表明工作冷漠程度越严重。参照相关文献[5], 以个人成就感≤24分、情感耗竭≥27分、工作冷漠≥8分为判定标准。

  1.2.2 杰弗逊共情量表中文版[6]

  量表分为情感护理、观点采择、换位思考3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 采用李克特7级计分法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 其中情感护理7个条目 (0~49分) , 观点采择10个条目 (0~70分) , 换位思考3个条目 (0~21分) , 得分越高表明共情水平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两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现状

  分析结果显示, 工作冷漠评分为 (11.4±3.9) 分, 高于临界值;个人成就感评分为 (22.7±6.3分) , 低于临界值;情感耗竭评分为 (26.6±6.2) 分, 与临界值水平接近。总体来说本研究纳入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参考相关文献[7], 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 (19~35) 岁、中年组 (36~49) 岁、老年组 (>50岁) 。工作疲溃感的三个维度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老年组个人成就感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 (P<0.05) , 工作冷漠要低于青年组和中年组 (P<0.05) , 中年组情感耗竭较青年组、老年组更严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养老护理人员及共情能力现状

  纳入研究的养老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分中, 观点采择得分最高 (52.6±8.7) 分, 其次是情感护理 (31.8±5.2) 分, 最后是换位思考 (12.9±2.5) 分, 根据评价标准来分析[6], 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不同年龄组的比较中, 三个维度的比较也存在差异, 其中老年组情感护理、观点采择、换位思考优于青年组 (P<0.05) , 中年组在观点采择、换位思考方面也要优于青年组 (P<0.05) , 见表2。

  2.3 养老护理人员不同人口学特征组间工作疲溃感及共情能力差异

  工作疲溃感比较中, 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 情感耗竭增加,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共情能力比较中, 具有护士执业证书的护理人员情感护理、观点采摘能力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的护理人员情感护理评分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共情能力相关性分析

  养老护理人员个人成就感与情感护理、换位思考呈正相关 (P<0.01) , 情感耗竭与换位思考呈负相关 (P<0.05) , 工作冷漠与情感护理、观点采择、换位思考呈负相关 (P<0.05) , 见表4。

  3 讨论

  我国养老照护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养老护理理念、模式、制度较国外明显滞后, 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严重匮乏, 导致养老护理服务能力与现实需求不平衡[3]。研究显示,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较医疗机构护理人员更容易出现工作疲溃感[8]。工作疲溃感的发生与进展是一个缓慢、不易被察觉的过程, 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可累积到一个特殊临界点, 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工作环境或者取得外来帮助, 那么工作者即开始出现身心不适症状。本研究显示, 上海地区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仅有情感耗竭与评分临界值接近, 存在个人成就感不足、工作冷漠现象。表明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疲溃感情况不甚理想, 应该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护理理念的转变, 单纯的“生理性照护”已经不能满足养老多元化的需求, “人文医疗”观念被植入养老护理模式, 这对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据相关调查显示[10],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据绝对多数, 并且总体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张曙、陈雪萍[11]对102名养老护理员进行的横断面问卷调查显示, 达到96.0%的研究对象认为工作体力在一般及以上, 有13.7%认为工作体力达到重度。

  繁重的日常工作, 是养老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加重了工作疲溃感的心理症状, 出现情感耗竭、工作冷漠等现象。传统观念认为养老护理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工种, 社会认可度低, 加之养老护理不同于疾病护理能够取得临床治疗效果, 面对特殊的护理人群, 养老护理人员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工作成绩, 个人成就感低下。在不同年龄段护理人员比较中, 老年组研究对象工作疲溃感要低于青年组和中年组, 这可能与老年组护理人员从业时间长、护理经验丰富有一定关系, 并且他们的心理预期值往往较年轻护理人员低, 使得他们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投入工作。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上海市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共情能力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8/1009/4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