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探析影视剧创作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8-08-23浏览:

  摘 要:20世纪以来, 影视业日益繁荣, 影视剧创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对影视剧创作概述的基础上, 对中国的影视剧创作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探讨了影视剧创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提出了从明确影视剧的艺术定位和明确影视剧在相邻艺术中的个性两方面来培养影视剧创作思维, 并对影视剧创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影视剧创作; 视觉化思维; 心理学

影视剧创作

  影视剧创作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 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影视剧创作作为一种“理念”, 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 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 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1 影视剧创作概述

  如果把影视剧作品比作一个处于自然生态的人, 那么主题与人物形象就应该是其“灵魂”与“核心”, 情节与结构则应是其“骨骼”.它们搭起了影视作品的基本框架.当然, 冲突与悬念对于一部有生命力的影视艺术作品来说, 就像人的“血脉”一样重要.而细节与场面则是一个人展示出来的面貌与“肌肤”, 是观众最先也最容易感受到的直观因素之一.

  1.1 什么是影视剧创作

  影视剧创作的完整过程,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由编剧完成文学剧本写作;由导演完成分镜头剧本写作;由导演和整个摄制组共同完成实际拍摄、制作.影视作品能够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剪辑和镜头运用手段, 使得影视文学作品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功能, 在时空处理上非常灵活, 在人物形象和内心状态的刻画上, 也较少受到限制.影视剧创作是影视拍摄的基础, 它的独立性质来自它与影视艺术特性的契合, 它是用符合影视摄制特点和美学要求的表现手法, 创造出文字形式的“银幕形象”.所以虽处于文字表现阶段, 却已经能够为以导演为中心的实际制作者们提供一个再创造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充分的, 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题材、主题、思想倾向、情感氛围、情绪;这个基础也是一个相对的规范, 它为“再创造”提供坚实的凭借, 同时也是“再创造”的限制.可以说, 影视剧创作在电视作品中, 所起的作用具有“基础”的全部含义.

  1.2 影视剧创作的目的

  影视剧创作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投入拍摄, 即成为影视艺术构成的一个基础因素.首先是作品须适宜于影视的表现, 就像普多夫金在《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一书所说的:“虽然编剧不必去规定要拍什么和如何拍, 也不去指明要剪辑什么和如何剪辑等等, 但是如果他懂得并且能够考虑到导演工作上的可能性和特点, 他就能够给导演提供有用的素材, 因而使他能够创作出一部用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影片.”影视剧创作强调影视文学创作与电视文艺创作的不同性, 但同时要注意到在文学创作中必须有视听意识.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具戏剧性更具感染力, 关键是怎样把生活“呈现”出来.在我们看来, 生活本身就是“文本”.影视剧的元素可以应用到其他类型中去.影视文学创作的主题可以理解为一种思想观念, 一种通过影视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蕴, 这种思想观念或情感意蕴, 不一定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却应该是观众可以心领神会的.正如人不缺少精神观念的指导一样,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不应该缺少主题, 因此主题也就成为各种艺术之间互相沟通的坚实基础.有了主题才使得人类通过包括影视艺术作品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 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物质媒介上升到一种精神层次.主题应该同具体的人物与事物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一部文艺作品的主题实际上是完全不能脱离作品而单独存在的, 而必须像盐溶于水那样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2 中国影视剧创作的回顾与反思

  2.1 影视剧创作的回顾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影视剧创作从最初的萌芽开始迅速发展, 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每个导演都各自为政, 使影视剧创作呈现出不同特色.每个人的思维方法不同, 对影视剧创作的定位趋向就不同, 拍出的作品也就有截然不同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的影视剧创作从自由发展到现在, 有自己的优点, 其缺点也慢慢显现.中国影视剧创作在多样化中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位, 往往带着急于求成的弊病.总之不管影视剧创作的趋向怎样多变, 中国影视剧创作应是一个不变的潮流, 中国影视发展渐渐呈现出商业和文化艺术两军对峙的局面.

  2.2 影视剧创作的反思

  影视剧创作无论是走高科技路线的好莱坞, 还是走唯美含蓄路线的宝莱坞, 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创作领域, 形成了百花齐放, 满园芬芳的热闹景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在保留本国文化的气息的基础上寻求着不同的创新.影视剧创作的趋向不同, 各国影视剧的风格自然不同, 每个国家都背负着自己的历史及文化跳着灵魂之舞.中国近期的影视剧创作以商业大片为主, 一味地创新, 却有些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在影视剧创作上积极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 而自己的特色渐渐模糊.而且越来越浓的商业气息渐渐显出一种文化的浮躁感, 虽然影视剧创作的一开始就是为了商业利益, 但一味的趋向商业化, 其本身的文化气息散失自然就降低了影视剧创作本身的艺术内涵.

  3 影视剧创作与心理学

  在心理学中, 社会主体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外在主体接受外在刺激的过程, 它所面临的外在刺激因素在总体上有两大类, 一类是对象因素, 一类是主体在接受客体刺激时与主体密切相关的其他外界条件因素.影视作品的对象是受众, 受众接受影视刺激时, 影视的对象审美特质也发生着改变.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受众的心理上去考虑影视的创作.在影视剧创作中, 我们站在受众的心理上去考虑影视的情节, 高潮, 发展.如1997年吕克.贝松执导的《第五元素》, 影片讲述的是2259年的未来纽约, 当邪恶力量想统治地球时, 外星派来“第五元素”丽露来拯救人类.从而前特工柯本与“第五元素”丽露获得爱情.当我们在创作影视剧时, 我们要时常考虑受众想要剧情往哪方面发展, 以《第五元素》为例, 当爆炸最后一刻, 受众的心理肯定希望柯本和丽露逃出, 从而最终过得爱情.所以, 我们在完成影视剧的创作同时, 以受众的心理去创作, 从而才能更受青睐.

  4 影视剧创作思维的培养

  4.1 明确影视剧的艺术定位

  影视剧, 是大众叙事的艺术, 作为艺术产品, 它具有两重性: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商品属性是它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艺术属性则是其商品属性得以实现的保证.在现实中, 人们常常会说到影视剧创作的媚俗现象, 这其实要从两方面来讲, 一方面, 商品化的特性确实使得电视创作者们总是努力去迎合观众的需要, 这就是所谓的媚俗.另一方面, 是对于传统的执着记忆, 旧的总是好的, 新的总是不好的.但是只要留心公众的存在, 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鄙视与否, 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大众叙事, 看什么电视代表了观众对于现实的想象.而制作什么电视, 大众叙事无疑是一条基本的准绳.

  4.2 明确影视剧在相邻艺术中的个性

  影视剧与电影在时空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少影视剧工作者也采用电影的手法来拍摄影视剧, 以增强视觉上的享受.而实际上电视电影的出现, 确实也已经在两种艺术之间更加沟通了起来.要在创作中把握影视剧的艺术个性, 可以从影视剧与相近艺术类型的关联中来明确.同样作为视听艺术, 影视剧与电影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有些纠缠不清, 但现在对于影视剧和电影各是独立的艺术也没什么异议.对两种相似的艺术, 要分清他们之间的异同, 首先要从对他们的接受方式入手.电影虽然是到公共场所去看的, 但它的接受更具有私密性, 有人把电影叫作“白日梦”, 意思是电影的欣赏过程实际上是在现实和虚幻交叉中的梦幻过程;而影视剧恰恰相反, 一般是在家里观看, 观看的过程是与家人分享的过程, 具有更多的公共性而非私密性.在电影院看电影从头到尾都专心致志, 而在家里看电视则是把它当作生活的一个场景, 在喝茶、聊天、上厕所的过程中影视剧始终在场, 它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一部影视剧如果在三分钟内不能吸引观众, 就有可能马上转换频道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 镜头是它的主要语言元素, 视觉效果占了很大的比重, 叙事主要靠视觉来呈现推动.而对电视来说, 视觉系统的叙事功能相对比较弱, 受屏幕尺寸限制, 多采用中景、近景和特写.而同时, 影视剧的视觉功能很大一部分又是用在对于演员的认同上, 一部影视剧的收视率高低, 跟是否有一线明星、偶像明星出演大有关系.所以影视剧的视觉效果, 更具有大众叙事的功能, 而不仅仅是影视剧剧情本身的叙事.

  5 中国影视剧创作的展望

  中国影视剧创作发展到现在其成绩是可喜的, 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是中国影视剧创作从整体的市场来讲严重不足.其次是民族性与本土性的泛化.随着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中国以至亚洲影视剧创作既具有不确定性, 同时又存在于十分广泛的理解之中.第三是过快的追求影视剧创作的产量而忽视了质的追求.还有现在的影视剧创作太过偏重于娱乐效应和商业化而给文化造成了创伤.要想改变这些问题其实只是要求影视剧创作导演在对其的定位趋向上做些改变, 毕竟中国影视剧创作既要向钱看又要向前看, 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有那么多的影视剧创作先驱为中国电影奋斗过, 不能只为了影坛一时的喧嚣, 而将影视剧创作肤浅的定位, 总该是返璞归真的好, 卸去繁华才能尽显真味.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把影视剧创作的趋向稍稍向文化和艺术倾斜, 那么中国影视剧创作就会慢慢散发出古老的东方魅力.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昌盛, 现代社会的时尚与变革, 后现代的工业化进程, 与后现代的艺术创作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生活品位, 同样也极大地影响或左右着影视剧创作思潮.即使如此, 受着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深刻影响的影视剧创作艺术创作者, 仍孜孜不倦地追求创作中的神韵和品格.影视剧创作创作者应该建立以人为本, 以观众为本, 以作品为本的创作理念, 深入生活, 发现生活, 挖掘生活中的真实之源, 寻觅生活中的真实之趣, 故事化吸引观众, 还应该借鉴国外影视剧创作的运作方式, 运用多种多样的销售手段, 推行跨媒体、跨地区、跨国界的全方位经营策略, 才能掀开中国影视剧创作新世纪的创新篇章, 才能真正凭自己的实力、自己的作品及其独特的风格和品牌走向世界、走向观众、走向未来、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朱景和.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 (美) 罗伯特.麦基, 周铁东议:《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3]李亦中.影视鉴赏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4]李亦中.中外影视精品赏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5]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编21世纪.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心理学视角探析影视剧创作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8/0823/4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