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8-08-07浏览:次
摘要:社区法律诊所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社区法律诊所可以使高校法学教育积极融入公共法律服务,既有利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又有助于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律诊所式教育应以社区为平台,由高校师生、社区工作人员和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参与,可采取室内服务、广场服务、网络平台服务、综合会诊等多种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包括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律教育、法律调研等。
关键词:社区法律诊所;法律诊所教育;公共法律服务;法律论文发表
社区法律诊所将高校法学优质的师生资源与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进行融合,属于一项大胆的创新之举。但在我国,目前社区法律诊所配套的制度及经验都不够成熟。因此,如何合理地设置社区法律诊所,对于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社区法律诊所的源起与勃兴
社区法律诊所是指法学教育借鉴医学院培养实习生的模式,在社区内部设立场所,由高校的法学师生为社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其理念最早来源于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律赋能。法律诊所教育指的是借鉴医学院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教学模式,法学生在法律诊所里由导师进行指导去处理案件[1]。法律赋能是指运用法律来保护穷人在国家中的权利和利益。
法律诊所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教育的尝试与创新。在此之前,美国法学生主要采取学徒式以及学院式的教育模式。学徒制教育采取的是将法学生完全置身于律师事务所之中,只强调学生的实务能力,对于学生的准入门槛和毕业资格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而学院式教育则与之相反,由学院对法学生进行全面教导,只强调学生法条记忆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学院式教育也有案例的教学,但是该种教学对于学生的实务技巧无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这两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开始慢慢引起法学教育家的关注,1933年美国法官杰罗姆·弗兰克在文章《为什么不建立诊所式的法律学校》中详细介绍了法律诊所式教育[2]。至此法律诊所式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早期法律赋权思想也开始兴起。民权主义者主张保护弱者和被忽视者的相关权利,法律的平等保护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让穷人和弱势群体的法律权利获得平等保护促使法律公益性援助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法律诊所式教育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在70年代初就普及到全美各法学院,并不断被世界各国借鉴[3]。在之后的不断发展中又逐渐出现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社区法律诊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法律诊所式教育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时间。但社区法律诊所出现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且尚未普及。武汉大学是最早开始尝试社区法律诊所式教学的高校。2007年左右,武汉大学在原“非诉讼法律诊所”基础上,开设了“社区法律赋能诊所”(亦即社区法律诊所)。武汉大学通过该诊所让学生进入各社区,针对弱势群体,运用参与式方法,开展相关服务活动。在武汉大学的影响下,社区法律诊所开始在国内高校兴起[4]。
二社区法律诊所设立的优势
在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均遭遇瓶颈。社区法律诊所可“打通任督二脉”,使高校法学教育积极融入公共法律服务,这样既有助于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又有助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一)可以突破法学教育瓶颈
中国传统的法学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例如缺乏实践性及培养目标、评价标准单一等。因此,在我国开设社区法律诊所,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法学教育面临的瓶颈。
(二)可以弥补公共法律服务的不足开设社区法律诊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公共法律服务的不足。
三社区法律诊所设立的路径
(一)平台建设
根据国外的经验,法律诊所的平台建设主要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内置式诊所”,由学生在学校内部开设的诊所内进行学习;第二种为“外置式诊所”,指的是学生被安排在学校之外的机构进行服务;第三种是“模拟诊所”,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训练实务技能[12]。我国传统的诊所教育模式大多数采取“模拟诊所”的模式,通过举办模拟法庭、模拟办案等让学生来熟悉案件,显然这种传统的模拟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实务技能。近些年,有的学校开始进行第一种模式的探索,例如清华大学就是采用“内置式”模式,并自行负担相关平台建设及运营费用。但该模式对于案源及经费要求较高,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能够负担相关费用[13]。所以,笔者认为目前比较适合的平台建设模式为第二种,即“外置式诊所”,尤其以社区诊所模式最为合适。
(二)参与人员
社区法律诊所的参与人员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社区的工作人员,第二类是高校师生,第三类主要是司法行政机关。这三类人员在社区法律诊所内分工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法律诊所的运作。
另外,社区法律诊所的最高决策机构可设为诊所委员会,主要由三方代表组成:高校法学院(系)主要负责人、社区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辖区司法行政机关代表。由诊所委员会负责社区法律诊所重要事项的决策、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服务方式
社区法律诊所服务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室内服务。平时大多数时间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值班,另安排法学生在无课期间到社区进行法律服务。法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依据需求开展相关法律服务,例如提供文书代写、法律咨询、纠纷协调等服务。二是广场服务。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召集全体成员在村、社区的广场开展大型法律服务活动,由诊所工作人员到现场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三是网络平台服务。社区诊所可设立专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利用这些平台为村、社区的居民进行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可以与现实公共法律服务形成互补,对于一些偏远乡镇,高校师生下乡不便,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服务,待到长假期间再着重安排师生“下乡送法”。四是综合会诊。对村、社区的居民提出的复杂疑难问题,由法学院师生会同聘请的法律专业人员讨论研究。对乡镇、社区治理中涉及的重大法律事项,由社区法律诊所的负责人召集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共同探讨。
(四)服务范围
社区法律诊所的服务范围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个案的法律援助。个案法律援助的援助方式并不是只有诉讼一种手段,应该强调多元化手段化解矛盾,比如采用谈判、调解等替代冲突性手段来解决法律问题。另外涉及到诉讼等难度较大的法律个案,应该由富有经验的老师或者聘请的专职律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以便最大化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二是社区法律咨询。社区群众出现纠纷一般是对国家相关法律条文不太清楚,或者对法律条文产生误解,所以法律咨询也是社区诊所工作重点之一。法学生应该通过具体案例向当事人阐明法律关系以及所造成的相关后果,让社区群众知法并且守法,构建起法制、和谐的社区。三是社区法律教育。社区法律诊所不仅仅是培养法学本科生实务能力的地方,也是教育社区群众的平台。法学生自己在诊所得到成长,也应该将法律知识传播给社区大众。可以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制竞赛、法律宣传会等活动来普法。四是社区法律调研。社区法律诊所作为法学高校师生学习的场所,应该被充分利用。高校师生可以以社区为样本,进行科研活动,通过问卷、走访等方式来收集数据与进行调查[4]。
四结语
社区法律诊所将高校的优质资源与社区的法律需求结合,高校为社区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而社区为高校法学生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平台,社区法律诊所式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双赢。但目前,社区法律诊所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随着我们对这一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关注到这个领域,使得社区法律诊所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与实效。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公共法律服务的新视野社区法律诊所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8/0807/4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