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语文化观的形成和演进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8-04-16浏览:

  这篇社会学论文发表了社会主语文化观的形成和演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观,为中国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依据,通过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仿真和政策不断创新和升华文化理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实现着文化理论的创新和演进。

社会学研究

  关键词:社会学论文发表,社会主义,文化观,创新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关于建设新中国文化发展机制的初步探索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诸多理念、方针和政策奠定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合理内核,以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旨归,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基本目标.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共产人,在遵循文化发展基本规律前提下,不断调整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和政策,加深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实现着文化理论的创新和演进.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同志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政策在短时间内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才能有效地保证政治胜利的成果和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在这一思想理念的主导下,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在政权不够稳固、国家经济不够稳定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化探索,初步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观,既包括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求证,如正确处理文化与政治、经济三者关系,还包括实践层面具体措施的落实,如妥善处理古今中西的方针等.

  (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领思想文化领域

  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领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否则,不但新生的人民政权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发展和实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为了统一思想、整合文化,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地位,毛泽东主要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首先,对知识分子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思想改造运动,旨在通过抓文化队伍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文化阵地的占领,使广大知识分子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发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处理问题.其次,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开展清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和潮流的运动.在政府的主导下,1951 年至 1954 年先后开展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学术批判,极大地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学术领域和理论界逐步树立了权威,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文化现代化理论

  随着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文化发展也步入预设的轨道,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呼声愈益高涨,与之相呼应,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化现代化的概念.他说,"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格局中思考文化现代化的内涵,试图对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怎样保持文化和经济、政治发展协调一致等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以苏为鉴,并深刻总结我国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同志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即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表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止体现在物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方面,精神文化的充分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二者发展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可以说,"科学文化的现代化"理念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一是"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尊重和顺应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党力求以科学、民主、自由精神为基础开创新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新篇章."双百方针"提出后,大大激发了文化战线上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使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迸发出蓬勃生机.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毛泽东主张用辩证地、批判与继承的严肃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遗产,他说,"对于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批判地利用 ",对于外国的文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着力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和处理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然而晚年的失误,使他终究未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这些课题,从而使社会主义文化探索历经艰辛和曲折,然而,他的尝试和探索为之后的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创新和演进

  新时期以来,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全球、放眼未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在进一步强调文化的进步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即更关注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文化建设的主体--"人"的发展理念,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课题,逐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四有"新人理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综观全局,总结经验,进一步强调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邓小平同志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点在于"人",他所说的"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也就是说,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而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和决定着国家的成就和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这种高素质人所具备的特征,1980 年邓小平同志给予了明确表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理念,蕴含了丰富的促进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高度体现,既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迫切要求,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理念

  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并纵深发展时期,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首当其冲的任务是提高和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求.江泽民总书记认为,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的趋势愈益显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日渐凸显,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因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观从理论到实践的跃迁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培养了适合中国自身实际的文化发展理论和机制,并不断地实现着文化理念的创新和演进.社会主义文化观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段正确地指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坚持了正确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一是尊重文化发展的既有规律,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都力求尊重和顺应文化发展的固有规律和内在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文化政策,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工作的水平.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始终不渝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科教促发展,以人才促进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79.

  2.毛泽东文集(第 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3.毛泽东文集(第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2-83.

  4.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4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

  推荐阅读:《社会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1月,强调以规范的经验研究为基础,提炼学术思想该刊日益增强的学术导向作用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学学术交流的首选专业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社会主语文化观的形成和演进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8/0416/4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