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7-12-20浏览:

  下面是两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筝乐美学,论文从多元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宋代筝乐所蕴含的美学意境。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多元文化与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多元文化的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体会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多元文化论文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筝乐美学》

  摘要:筝是我国传统的乐器之一,在我国的民族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筝乐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而宋代是筝乐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筝乐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而在当今多元文化理念的背景下,对宋代筝乐的研究有了更广泛视野和深度。本文主要从多元文化的视角阐述宋代筝乐蕴含的美学意境,并以宋代筝乐的发展特点分析其给当代筝乐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宋代筝乐;多元文化;美学

  宋代是我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音乐逐渐从唐代的宫廷乐转向民间。在这个时期,筝乐在传承唐代宫廷音乐模式的基础上,开始了在民间的大范围发展。筝乐的发展突破了宫廷乐的一贯形制和技法,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宋代筝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筝乐的发展在宋代一度达到了鼎盛。而在后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宋代筝乐也是筝乐研究历史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它延续了之前筝乐发展的重要成果,并对后期的筝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快速融合,而宋代也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朝代。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以一种新的多元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宋代筝乐,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能给传统的筝乐研究注入新的思想,为现代筝乐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宋代筝乐的“美”一直是筝乐研究中的重点,以现代多元文化的理念去感受千年前古人所创造的筝曲之美,能够给予创造符合当今社会审美标准的筝乐以新的启示,使筝乐这种重要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1宋代筝乐发展概述

  在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这个时期的宋朝百废待兴。统治阶级急于巩固初建的政权,不断发展工农经济,而这一时期的筝乐依然沿袭唐代的模式,并没有过多的变化。而随着北宋政治、经济的发展,政权的稳固,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追求,由此作为古人精神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逐渐兴盛起来。…

  1.1宋代筝的形制

  筝的形制是以筝的弦数划分的,筝的形制已经非常丰富,按照弦数,分别有五、六、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弦筝等。在宋代,十三弦筝得到了广泛应用。

  1.2宋代筝乐的演奏形式

  筝乐在宋代初期只是在宫廷乐中作为伴奏出现,而筝乐在民间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其本身的演奏形式。独奏、伴奏以及合奏的形式在宋代筝乐中都有出现。筝乐独奏的形式在唐代只存于民间,而在宋代,逐渐将独奏也引入了宫廷筝乐的表演中。例如,晏几道的《清平乐》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民间的一些杂剧表演中,出现了一些筝乐伴奏的表演形式,筝的音色嘹亮,非常适合在一些热闹的杂剧表演中作为伴奏的形式出现。而合奏的形式主要是筝与其他乐器,诸如琴、琵琶等。例如,苏轼的《芳春调》就是一首筝与琵琶的合奏曲目。在宋代的筝乐中,可见筝乐多样的变换形式,与不同的乐器合奏,表现出不同的意境。

  1.3宋代筝乐的演奏技法

  宋代筝乐的演奏技法基本上是传承唐代的,“双按”是演奏古筝的基本技法。[2]弹,就是拨动筝弦,发出声音,这也是筝乐的基本演奏技法。促柱,即用左手轻轻左右移动筝柱。使用这种技法,可以让音色发生变化。捻,是用大拇指与食指来回搓动同一根弦。这些技法都是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总结出来的。[3]在宋代,筝乐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民间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而在不同的地域,跟当地的艺术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筝乐形式。

  2宋代筝乐的美学特征

  筝乐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至今,是因为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其自身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筝乐演奏本身音色可高亢也可低沉,节奏时快时慢,变化多样。这显示了筝乐演奏时丰富的变化手法,进而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这也是宋代筝乐能在民间和宫廷中得到发展的原因。乐曲来源于人们的创作,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筝曲也不例外。

  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宋朝的统治者都遵从重文轻武的统治策略。由于表面上一片繁华,实际上内忧外患。宋朝结束了唐朝末年的动乱时期,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安居乐业,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推动了宋代筝乐文化的发展。而在宋朝发展后期,重文轻武的弊端逐渐显现,根本无力抵挡武装暴乱以及辽金的进犯。可以说,宋朝后期长期处于一个动乱的状态。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从宋代筝乐中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从筝乐体现的审美意象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创作者的喜与悲,感受到筝乐创造的美学意境。

  2.1宋代筝乐的韵律美

  乐曲传递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旋律,也是听众的直接感受。筝乐的旋律承载着弹奏者的思想情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4]筝乐是基于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定弦,旋律的变化相对和谐,给人以婉转动听的听觉感受。例如,在表现愉悦的情感时,采用一般级进音高,而表现愤懑悲苦时,多采用四度以上的跳进。筝乐追求的就是一种“韵”,这是筝乐的生命力所在。以五声阶定弦,而以指法吟、揉、按、滑来进行技法上的补充,为筝乐的旋律增添了更多的韵味。滑音可以在音高变化时帮助自然过渡,显得流畅自然,婉转绵长。而按音则可以灵活地控制音高,它能够极其准确地展现不同流派的旋律特点。[5,6]单个音的律动,组合音的错落有致共同组成了宋代筝乐的韵律之美,在这些微妙的变化之中,感受“韵”的神奇之处。

  2.2宋代筝乐的意境美

  宋代是我国诗词歌赋发展的繁荣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主要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7]筝乐是这个时期文人墨客展现内心情感的重要寄托。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往往就是杰出的文学家,如柳永、李清照等。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文学意境。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情感,而这些意境以筝乐的形式能够完美地展现出来。[8]例如,宋代晏几道《浣溪沙•闲弄筝弦懒系裙》中“怅恨不逢如意酒。寻思难值有情人。可怜虚度琐窗春”,从中可以看出女主人惆怅的心情,哀叹青春易逝,有情人难寻的悲伤。筝在宋人的诗词中本身就是一种意境,在苏轼的《甘露寺弹筝》:“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沈约的《咏筝》:“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从这些优美的诗词中,都可以看出筝是古人情感的寄托。

  2.3宋代筝乐的情感美

  乐曲最终的目的都是表达情感,而宋代筝曲也不例外,在筝曲中表现或喜或悲的情感。“哀筝”其实是自古以来筝乐的一个典型特点,而在宋代,这种“哀筝”体现得淋漓尽致。[9]宋人喜欢用筝来表达哀伤、悲愤的情绪,这一方面与创作者自身的心境有关,另一方面与筝的弹奏方式与音色有关。如泣如诉,是筝乐弹奏的一个特点。[10]在宋词中,有些是直接体现“哀”“悲”等字眼,如晏几道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诗句中,“哀”“恨”都直接表达了哀的愁绪。王沂孙的《齐天乐•蝉》“一襟馀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中,“恨”“泪”都体现了“哀筝”的特点。

  又如,苏轼的《江神子•江景》中“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都说明“哀筝”在宋代的普遍存在。[11,12]“哀筝”有些则是通过筝乐弹奏来体会哀的意境。这是古筝弹奏中一个典型的特点,以悲为正音。在古筝的弹奏中,以音高、音色以及音调的变化来体现筝乐的“哀”。宋代筝乐之美无穷无尽,我们只有从筝乐中细细品味。宋代筝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筝本身的艺术魅力,也不仅仅是弹奏技巧带给我们的惊叹,更有能与古人心灵契合的真切感受。[13]

  3宋代筝乐的发展启示

  宋代筝乐之所以能迅速得到发展,是因为筝乐本身的契合度,它可以满足上层社会的风雅,也可以满足一般民众的需求。在宋代筝乐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例如,江浙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而这些筝派都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宋代特殊的朝代特点也造就了特殊的宋代筝乐,它传承了唐朝完整的筝乐形制以及演奏技法,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造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也是我国筝乐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筝乐留给了后人极其宝贵的财富。结合现有的文献以及史学资料可以发现,宋代筝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是由宋代文化与政治本身所决定的。

  正是这样一个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给筝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让我们今天有幸见到如此璀璨的文化遗产。它给我们现代筝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注重文化的发展,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才能让筝乐不断发展下去。在宋代,筝乐真正发展成了一项全民追捧的艺术形式。如今,筝乐虽然也逐渐受到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重视,但要使其真正发展起来,还需要各方的努力。如今,众多的筝乐流派要互相取长补短,结合当今的文化发展趋势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创造体现时代特色的筝乐。当然,由于宋代筝乐留存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对于宋代筝乐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建立完整的宋代筝乐研究体系,填补筝乐发展史上的空白。

  参考文献:

  [1]…周云剑.宋代筝乐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张维.浅谈古筝演奏技巧的演变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3(7):140-141.

  [3]…雷华.说说古筝基本弹奏法——夹弹、提弹[J].音乐天地,2007(10):51-52.

  [4]…江澹曦.筝乐作品中的旋律表现[J].四川戏剧,2012(4):104-107.

  [5]…葛笑然.刍议古筝的左手弹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4(11):64-64.

  [6]…罗燕.传统筝曲左手技巧的研究[J].大舞台,2012(7):41-42.

  [7]…梅丽娟.窥探宋词与筝乐艺术的微妙关系[D].江西师范大学,2013.

  [8]…陈淑颖.筝乐意象分类研究——以浙派筝乐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13.

  [9]…洪艳.喻世、思人、赋情——魏晋南北朝至宋代“以悲为美”筝乐审美的体现[J].科教文汇,2007(34):212-213.

  [10]…贾阳果,黄汉华.筝乐“尚悲”之因探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35(4):69-74.

  [11]…唐昕.潮州筝派的作韵特色[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2):102-106+139.

  [12]…郑志恒.世俗化语境中的“哀愁”化审美——宋词筝乐审美述评[J].黄河之声,2015(23):118-119.

  [13]…刘洁.涉筝词与宋型文化[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6(5):68-72.

  作者:张玲玲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

  《多元文化与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内容摘要】在美国高校,实行多元文化教育已日趋制度化。当族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代表进入国内艺术类大学的英语课堂时,教师和学生对多元文化文学的教学依然存疑,并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应该用教授英美文学的方式来教授多元文化吗?如何处理对其他文化的不安全感?如何处理文化冲突、陈旧观念等?文章着重探讨上述问题,指出通过文化反应(CultualResponse)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促进跨文化传播,从而成为批判性的读者和作家。

  【关键词】多元文化;共情能力;价值观

  大学英语 美国高校经过长期实践,多元文化的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体会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艺术类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个人经验、兴趣和文学作品相互关联,促使学生思考不同的文化背景,改变思维习惯,学习和接纳其他文化观点,从而扩大文化视野。具体方式包括:在鼓励学生将个人经验与文本差异相结合的同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超越简单的个人经验,充分探索和了解作品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对于不熟悉文化差异的学生,一开始可能会遇到困难。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观察这些差异,身份的转变能够帮助学生反思和进步。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一系列作品,运用多元文化的视角,思考读者和作家的文化身份和位置,理解所学文化。

  一、鼓励大量阅读,打下坚实的理解基础

  在艺术类大学的英语课堂中,语言始终是文化的载体。只有通过扎实、广泛的阅读,以及充分思考,学生才能形成对作品的初步印象、概念和看法。据笔者了解,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未养成课前大量阅读的习惯,尤其不擅长带着问题阅读。许多学生对于阅读作业的认识不够充分、态度较为抵触。他们往往依赖于课堂上教师的逐字讲解,学习效率不高。不过,也有部分来自北京、上海、青岛、深圳等地的学生,以及报考戏文系的学生,养成了良好、高效的自主阅读习惯,体现出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宽广的文化视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阅读的习惯,每周布置一定数量的阅读任务,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以及文化、社会、历史类书籍,形式可以是小说、论文、剧本、访谈录、新闻、专著、电影脚本等。

  二、通过表演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作为所学文化的“局外人”,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及其文化并不熟悉,理解容易流于表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习,其任务是从所学文学作品中挑选一个场景,完成一段简短的对话,然后表演出来。该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并使用各种感官来体验文学作品,体验沉浸式的学习。例如,2002年美国剧作家苏珊•洛莉•帕克斯的《强者/弱者》赢得了普利策戏剧奖。

  这部两幕剧以肯尼迪被暗杀的故事为背景,主人公是两个挣扎于社会底层的非裔兄弟林肯和布思。作品记录了他们如何面对爱情、工作、贫穷、种族主义以及不幸的童年。两兄弟早年被父母抛弃后,相依为命。后来,为了争夺遗产发生争斗,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相残,最终弟弟杀死了哥哥。在课堂上,由两名学生扮演兄弟。他们必须自编自演,展现美国主流社会压迫下所面临的困境。创作和表演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主动参与表演的学生相比被动阅读剧本的学生,更能表达出具有洞察力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整合语言、视觉感受和阅读行为,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价值,从而拓宽文化视野。

  三、通过人类学研究方法,获取多元文化体验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使用社会人类学方法来阅读和讨论多元文化文学,能够促使学生将关注重点从个人转向文化反应,以人类学的方式观察和体验人们的行为,从而提高其对文化价值观的认识。教师在准备多元文化的资料时,要注意历史文化差异、解释误差以及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人类学实地调查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有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拍摄纪录片法等。参与观察法(ParticipationObservation)要求学生深入当地,与居民相处数月甚至数年。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学生可以通过对外国电影、电视作品的观摩,达到参与观察法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观看美剧《摩登家庭》,让学生认真揣摩人物背景和文化差异,然后自行分组,选取最喜爱的角色进行自编、自导、自演,在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周上台表演8分钟,并进行录像。表演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台词标准流利、人物丰满动人、故事生动幽默、服饰夸张鲜明,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不输原作。究其原因,在于学生通过长期的观看实际上形成了参与和观察,所以才能深入体察人物角色,成功地完成练习。

  对于国内艺术类英语教学来说,最为可行的是问卷调查法,要求学生访问相关文化专家、阅读书籍或观看电影(书和电影或来自于教师提供的阅读列表,或来自访谈对象的建议,或结合兴趣自选)。在阅读、访谈和写作中,学生扮演文化人类学家的角色,专注于作品中描绘的文化习俗或传统,探索其背后的文化规范、价值观。许多学生表示,通过比较阅读的内容和访问者表达的内容,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如果时间充裕,撰写“ABC论文”也是很好的学习途径。A论文以自传的形式帮助学生反思自身文化背景。B论文是为族裔社会成员撰写传记,帮助学生了解他人。学生可以通过谈话和交流,了解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探索社会生成过程以及由文化背景产生的影响。C论文是基于上述两篇论文,将学生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执果索因,理解多元文化。

  四、通过重要文化现象研究,探索文化价值观

  英语学习中一种有效的练习方式是“重要的文化事件研究”,它是上世纪60年代伊利诺斯大学心理学系提出的以促进跨文化意识为目的的一项文化培训项目。当时,应美国海军研究处的要求,伊利诺斯大学心理学系开发出这种培训方式,以期“将每个海军士兵都训练成美国大使”。这一系列文化和社会行为研究方法也被称为“文化同化”。虽然最终结果并没有成功地让每个士兵都成为大使,但是根据反馈,受训者的文化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到海外执行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发生文化冲突的几率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顾忆华.英语教学多元文化课程目标与评估[J].中国外语,2009(6).

  [2]何玲梅.论多元文化共生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2(4).

  [3]何星莹.21世纪普利策戏剧奖评述[J].艺术教育,2017(3).

  [4]刘育东,周迎.全球化下我国大学英语多元文化教学新思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5]田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探索,2014(8).

  [6]徐文彬,徐继存.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及其面临的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1998(3).

  [7]袁小陆.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8]张寅.将教育戏剧融入环境教育的效果初探[J].新闻世界,2012(11).

  作者:何星莹

  推荐阅读:《文学与文化》(季刊)创刊于2010年,是由南开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以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为宗旨的中文学术刊物,由南开大学陈洪教授担任主编。现为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多元文化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7/1220/4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