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分析方法评价武汉各区科技创新能力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6-01-17浏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本篇科技论文探讨武汉各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选取了武汉市2013年的科技创新能力中的一些科技创新发展变量,并运用了计量经济的分析方法,对武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推荐期刊:《科技传播》(国内统一刊号:CN11-5820/N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708),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一本面向科技界、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等广大读者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跨学科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

科技传播

  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在科技竞争、构建创新型国家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的是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衡量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武汉是中部经济发展大市,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武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引领着湖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湖北省构建创新型大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武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其内部各要素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利于各部门制定相关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使武汉市科技创新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我国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参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和《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等,借鉴这些报告,在对创新能力基本特征进行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拟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产出、创新绩效等方面对创新能力进行监测。为科学客观的对我国创新能力监测和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尽可能包含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应创新能力指标。

  (2)规范。无论是从指标名称、统计口径,还是从计算方法上,都力求符合统计规范。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为纳入政府统计调查制度,均采用国家或部门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

  (3)公开。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公开出版物,以便于社会各界进行核实和索引。

  因此,本文在参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并分析其权重后,选取了以下9个权重大的指标(见表 1):X1表示科技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X2表示发明专利授权数量、X3表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X4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5表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X6表示万人专利拥有量、X7表示规上企业研发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比重、X8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9表示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的比例。表1数据是根据《武汉市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3》和《湖北省市县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2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利用spss16.0,采用FACTOR模块对所选择的武汉市13个区的科技创新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

  表2 KMO and Bartlett’s Test中,KMO值为0.658,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13.891,p-值为0,根据Kaiser给出KMO的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如表3所示各指标变量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等。计算中的相关系数矩阵大部分的相关系数都比较高,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前三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92.865%,因此本文仅选用三个主因子进行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在X1、X2、X3、X4、X5、X7上有较大载荷,可将其称为创新实力,第二个主因子F2在X6、X9上有较大载荷,可将其称为创新质量,第三个主因子F3在X8上有较大载荷,可将其称为创新效益。利用武汉市各区原有指标的实际数据,并借助于spss16.0,可以计算出各区主因子F1,F2,F3的得分和排名。

  为了有关部门因区制宜的制定有关科技发展战略,实现各区科技的快速发展,填列出武汉市各区的因子得分表,并以各因子信息贡献率为加重权数,计算各区的综合测评得分,公式Zi=(56.795F1+21.622F2+14.448F3)/92.865(i=1,2,···13),其中Z为各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F1、F2和F3为各区的因子得分,F1、F2和F3的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它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两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综合得分值高,表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因此,通过比较综合得分的高低,可以排序出2013年武汉市各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见表4)。

  从表4的综合得分可以看出,洪山区的综合得分最高,从而可知其拥有超强的创新能力。武昌区和江夏区紧随其后,也说明这些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而黄陂、汉南、新洲等区的综合得分值低,说明这些区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从综合得分的差异说明了武汉市各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3结论

  (1)洪山、武昌、江夏、青山这四个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为武汉的科技创新发挥着带头作用。首先,洪山区多年来被称为“科教之区”,共37所高等院校,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80家,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8家。也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源地,全区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基地25个,累计孵化科技企业突破1 700多家。它是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科技企业数量、规模、规格在全市名列第一。其次,武昌区是中国闻名的智力密集区,有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13所大专院校和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48所科研机构,拥有10多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每年产出800余项科研成果。已有58家企业成功进驻到武昌宝安科技创业园,建设中的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中部)基地和1.5km2的武昌科技工业园将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然后,江夏区是武汉光谷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该区创新环境良好,2013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0家,有着明显的科教优势,区内汇集了26所高校,各类科教人才济济,拥有国家P4实验室、高压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形成了“中国光谷”高新技术辐射基地。最后,青山区,东与洪山区接壤,西南与武昌区毗邻,亦拥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2013年发明专利授权量281项,高新技术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1%。

  (2)蔡甸、东西湖、硚口、江汉等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高。这几个区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并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蔡甸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33.7%。

  (3)黄陂、汉南、江岸、新洲等区的综合得分值低,为科技创新薄弱地区。这几个区其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多,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弱很多,说明科技转化为成果的能力不是很强。

  科技论题拓展:如何通过市场手段推动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环境产权制度,改革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制定财税政策,将生产和消费领域所产生的环境成本显性化。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创建有序竞争的绿色产业发展市场环境。通过优惠税收政策,发展环保市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鼓励领先企业自愿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带动行业技术与管理升级;通过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使企业资金成本与环境成本形成联动,同时为企业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基础信息。推动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联手建立绿色资源和技术共享网络。积极管理和大力支持政府及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市场主体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解决资金短缺并提高治理和保护的效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因子分析方法评价武汉各区科技创新能力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6/0117/3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