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4-08-13浏览:次
摘 要:由于职能转变滞后,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仍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干预。目前,各级政府经济职能部门还掌握着许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诸如投融资等许多经济制度仍然实行行政审批,市场化程度不足,市场在经济运行、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制约。据有关学者对我国劳动力、资金、生产、价格等市场化程度的分析,再考虑到政府对经济活动直接干预的因素,我国经济的总体市场化程度不会超过35%。这样,能够分配生产要素、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就成为有些利益主体买通的对象。
关键词:反腐败机理,压缩腐败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廉洁理念
一、廉政文化功能
1.压缩腐败文化
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变异现象、市场经济中的文化负面影响,腐败文化日渐显露。腐败文化在社会意识中虽然不占主流,但它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当腐败成为一种文化,就会被社会所容纳、被社会群体所容忍,就意味着一个社会有了滋生腐败的土壤,意味着深谙腐败之道并身体力行者如鱼得水,而“不识时务”,清正廉洁者寸步难行。在这种土壤中,原本清政廉洁者很可能受到孤立、排斥和打击,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腐败文化所腐蚀。廉政文化与腐败文化是此消彼长的,是腐败文化的对立面和有力的批判者,是一种先进文化、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起着舆论和风气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人人崇廉奉廉,人人羞于腐败耻于腐败,让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的良好环境,这是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要通过廉政文化建设用廉政文化压倒腐败文化,用正气压倒邪气,让廉政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占领社会市场,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精神土壤。
2.达到价值认同
廉政文化不仅包含着廉政“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廉政“应如何”的价值判断,以廉政信念和廉政信仰为一种新的价值理念,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廉政价值观是整个廉政文化的核心,是廉政文化的动力机制,它对整个廉政文化建设起到整合和导向作用。当某种价值观在一个组织中占主导地位时,这种价值观就成为该组织的价值观念,成为该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活动规则和评价体系,并决定全体人员共同的行为取向。因此,利用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反腐败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廉政文化价值观的贯彻和落实的过程。反腐倡廉的组绢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以行政组织的价值观来协调统一反腐败活动中各种个体或小群体的价值观,以期形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影响和转变其它隐形存在的非主流价值观,从而将主流价值观变成组织奋斗的共同目标和努力方向。从个体而言,廉政文化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培育党员干部的廉政信念和廉政的价值取向,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党思贪念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
3.塑造廉洁伦理
廉洁奉公是行政伦理的重要内容,其内在动力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依靠廉政法律、法规、制度等廉政文化的外力规制形成的他律为主的行政伦理的塑造。道德主体在外在的约束力的规制下,被动地或者被迫地遵从道德和法纪的规范化。其动机多是从“义务”或“服从”出发,在行为中集中注意的往往是“不因小失大”,避免遭受处罚。显然这是低级的境界。但必竟在外力作用下,道德主体对廉洁有“善”的意识,尽管这时对“善”的理解更多是“服从”,在这种“服从”的轴心动机支配下,他一般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错误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外在的约束在规制人的行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的观念,因而廉政文化的这种它律作用是廉洁奉公内驱力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廉政自主意识增强而形成的自律为主的行政伦理塑造。行为主体在这种境界中的道德内驱力进一步强化。在实践活动中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增强,对善恶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不断提高,外在的规范和要求不再是异己的存在,而中自我的“诉求,即规范由外在的转化为个体内心的信念。因此,廉洁奉公的内驱力由被迫变成自觉,由他律境界上升到自律境界。廉政文化这种自律和他律相统一使领导干部的廉洁奉公的内驱力发展到了坚强和健全的地步,具备了持久和稳定的特性。
二、国外多种途经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俄罗斯“托姆斯克市反腐败联盟”于2006年6月发起“无腐败城市”宣传活动,酝酿用垃圾为腐败官员立碑,组织发起这项活动的该市一些社会团体、青年组织和社会媒体,在此期间要举行“社会腐败问题及解决办法研讨会”,会上许多人认为,由于贪官往往标榜自己“廉洁奉公”,而实际上就是“社会垃圾”,那就最好用垃圾类的东西为他们立个碑。政府官员腐败现象被老百姓斥之为俄社会的“垃圾和毒瘤”。用垃圾为腐败官员立碑,是个新奇而又形象之举。
印度民间反腐组织“第五支柱”日前抛出一个全新创意,即发行“反腐钞票”——钞票直接套印印度50卢布钞票面值,上面甘地头像、水纹标志和其它文字与真钞无异。不同的是50卢比的币值换成了0卢比,印度央行的印章则换成了“我承诺决不受贿也不行贿”的口号。这种“反腐钞票”的用途是:如果普通百姓机遇到伸手索贿的贪官污吏,就把这种钞票给他们,以期威慑或者唤起官员们的良知,但同时又不会激怒这些掌实权的官员。据了解,“第五支柱”目前在印度南部城市已经发出了2.5万张这样的钞票,“第五支柱”认为这只是在全国推出的第一步,他们提出的目标是要把“反腐钞票”渗透到“社会所有阶层”。
三、国内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现象
在一些地方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官位私处的人,被认为是“有能力”“有门路”;真心拒贿的官员会被人讥为“假正经”“不识人间烟火”,甚至不敢公开自己是“清官”,怕受到排挤;而对那些被查处的贪官,人们只是感叹他们“后台不硬”、“运气不好”、贪官不臭,清官不香,从而导致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甚至同一岗位,腐败官员“前赴后继”跌入腐败深渊。查出一介挖出一批,整个班子被“一锅端”。
2.腐败已成为国人的生活方式
目前,腐败不仅是官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深深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在中国凡遇到个人切身利益的事,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走后门。从生孩子进医院到入托、上学读书、找工作、开拓事业、打官司、找医生、进火葬场,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腐败的生产方式不仅存在,而且大行其道,畅通无阻。什么同乡、同学、同事、战友、上司、部下、熟人、邻居和师生,皆可成为巧取利益的捷径。人人恨腐败,个个搞腐败,每个人在痛恨腐败的同时又羡慕别人有权享受或获取的,哪怕是小小收益。享受着腐败带来的快感。“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中国民众对腐败的现实感受。
四、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廉政文化“内化”环节效率不高,使廉政文化建设所倡导和弘扬的廉洁理念,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没有完全“内化”为干部群众内心的自觉,成为思想理念和行动指南。主要表现为提出的廉洁价值理念尚未得到人们内心的真正认同;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但执行不位,难于“内化”为干部群众的自律意识;一些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停留在浅层和表向,形式简单生硬,干部群众参与热情不高,致使廉政文化建设高耗低效,事倍功半,廉政文化的核心理念并没有真正入心入脑;开展廉政文化的方式有待改进,“教育”与被“教育”的心理对立难于彻底消除,被动接受教育的干部群众容量产生抵触情绪,增加了“内化”难度。
廉政文化“内化”效果不理想,可能直接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对腐朽文化冲击的抵抗能力较弱,理想信念易动摇,价值观念易扭曲,最终走上违纲违法道路。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文发表论述如何加强我国廉政文化管理制度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4/0813/1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