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然环境变化与持续和谐发展研究调查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4-06-20浏览:

  摘要: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丰收不忘歉收,勤俭治国,细水长流。绝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但作为当代明确提出的科学术语,是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WCS),其目的在于把资源保护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再是单纯的为保护而保护。

  关键词:自然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地为生,人地和谐,持续利用

  一、全球自然环境的自然变化

  地球形成至今已有数十亿年。全球变化按照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无生物的太古代到有原始生物的元古代,再到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遵循着由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也即沿着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变化发展着。[1]地质科学证明,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地球经历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因为人类是在第四纪大冰期中由类人猿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中,逐步学会制造工具与使用工具而转变为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的,所以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变化研究对人类便显得更为重要。[2]加之人类从自然中诞生以后,在利用自然过程中便对自然加以干扰,甚至破坏,全球变化也就更加复杂化了。

  二、人类对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干扰

  生产力的步步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加大着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尤其是世界人口已猛增到58亿,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原过量被放牧,沙漠化日益在扩大,动植物种类在灭绝,优美的环境遭破坏,地球上的灾害愈来愈多,山崩地裂、火山地震、狂风暴雨、水旱灾害……在地球上各个地方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使全人类不得不共同发起“国际减灾年”来对付,这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1.全球重负人“祸”为首问题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口爆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引发生态危机。地球承载人口必有一个最佳限度,而且人的个体消费指数愈高,人口总量的极限就会愈少,人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必然得到自然惩罚,但在时间因素链上具有滞后性,往往是父辈作孽,子孙遭殃。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增大了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愈来愈拥挤。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不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全球变化,既有天灾,人“祸”为首。

  2.完整的臭氧层产生空洞问题

  位于大气圈中平流层里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有害生命机体的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在平流层中飞行的超音速喷气式巨型飞机数量大增,它们排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同臭氧化合,消耗了大气中含量不多的臭氧。加之,还有各类化合物产生的氟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释放物,被紫外线照射变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已使完整的臭氧层遭到了破坏,产生空洞。有的科学家估计,人类释放的上述物质,已使臭氧减少了3%,长此以往,预计到2050年,可能导致臭氧减少10%。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将产生危及全球的人类和生物界的重大问题。

  3.大面积酸雨沉降问题

  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元凶。它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生成硫酸或硫酸盐的微粒,飘荡在空中,遇到风雨下降,就被冲洗下来,形成酸雨雪。加之,氮氧化合物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硝酸和碳酸盐,同样会使雨雪变酸,它们的生成都与燃烧石油、煤炭矿物等燃料有关,是当前的一种严重污染物,已几乎为害整个地球。

  4.生态系统失调的问题

  全球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物圈产生着很大影响。例如,自从消灭害虫十分有效的有机氯类杀虫剂使用以来,这种不易分解的农药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使人和其他一些生物受害。如此下去,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环。另外,地球上辐射能量的增加,也会对生物界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使人类遗传功能受到无法恢复的损伤,也使生物遗传发生突变等全球性重大问题。

  5.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

  对流层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大气起保温作用。所以,大气周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会影响大气圈的能量平衡过程。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燃烧矿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进入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随之剧增,这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变化。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比较脆弱,气温只要有少许改变,尤其是位于沿海之滨的大城市如上海、伦敦等其损失更将惨重,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广植森林,保持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是一个全球环境的重大问题,非一国一邦所能办到的,这仍是一个人为全球变化问题,已到了非采取有效措施不可的时候了。

  三、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与资源问题由来已久。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为财富,供自己享用。但由于早期人类认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好在那时人口尚少,生产力水平尚低,造成的破坏还是局部的,尚未达到全球性的规模。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尤其是到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事件不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产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到了人所共识的非联合治理而解决不了的时候了,到了共同提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时候了。

  四、可持续和谐发展

  稍后是1983年11月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对世界各地的广泛调查与有关人士讨论,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and Future)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报告之中。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则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草原的退化对我们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再一次明确“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一报告成为联合国及全世界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带有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所通过的世界《21世纪议程》,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地球承载力是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人类必须生活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否则,便要发生天灾人祸,减去超承载力的那一部分。人们常说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所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总量。人口学家估计,21世纪内世界人口可能增加到150亿,如此下去,势必超过地球承载力,人祸当前,可持续发展者必须严肃考虑,认真对待。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求必须对资源综合利用。[3]再其次,多样性是建立稳定持续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多样性与稳定性呈正相关。生物种类成分愈多,愈趋稳定。因此多样性增大了它的稳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从系统论方法思维看,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地区,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键,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人与资源矛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人和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分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因而在解决资源的战略时,要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21世纪也是一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教兴国”乃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富民之术,教育为基础,百年树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当其冲。21世纪的人类将不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共生地理环境,共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联盟”,彻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愿望。人以地为生,人地和谐,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89-689.

  [2]李四光.中国第四纪冰川[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89-96.

  [3]段超.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式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34(4):471-473.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地球自然环境变化与持续和谐发展研究调查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4/0620/1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