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西方归隐文化源流社会因素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4-06-12浏览:

  西方社会背景下,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勃兴,标榜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渐确立。然而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程度较低的背景下,种种缺陷不可避免。奴隶制度、歧视土著居民等引来的不同阶层社会等级的划分,加剧了国内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西方归隐文化源流

  两希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欧美文化的滥觞。古希腊神话中很多神祗诸如酒神狄奥尼索斯、谷神潘、狩猎女神等都纵情山林,在自然中舒展神性。在古希腊,犬儒学派主导者第欧根尼不屑当时的贵族元老的思想和生活, 主张人们回归自然及注意道德修养。及至中世纪,基督教兴盛,修道思想盛行。很多修士深入山林等僻静之处修行,反省内心,净化自我,亲近上帝。作为启蒙时期的“反启蒙者”,卢梭认为文明世界有太多的物质欲望,而自然是纯净简朴的,是善和美的家园,,因而提倡远离所谓的文明社会, 回归自然。他站在“自然崇拜”哲学的高度,尽情讴歌大自然,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情景交融地写进作品,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不只引发出法国新一代许多作家,而且直接影响了德国的“狂飚突进”运动。19世纪欧洲年轻一代作家进一步把卢梭开辟的新倾向发展为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19世纪初至30年代的早期浪漫主义流派就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其中,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为代表的“湖畔派”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湖区,并由此而得名。华兹华斯的创作即表现为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寄情山水,向往宗法制农村生活,热衷神奇事物和异国风光。近代英国的清教徒主张简朴自然、虔诚有序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希望由此来纯净基督教信仰。所以,自古希腊以来的欧洲思想中一直存在着逃避世俗、 回归自然的思想支流,并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部分思想者和文学家。

  梭罗深受这些欧洲文化传统的熏陶,其隐居思想和行为与修道士、“湖畔派”、清教徒等是一脉相承的, 并使西方归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

  二、梭罗归隐背景:19世纪美国的社会发展状况

  (一)政治和经济:稳定与变换的交融

  19世纪起,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权不断巩固,并逐步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进入了政治上日趋独立、民主和稳步发展的阶段。19世纪前半叶,美国通过购买和掠夺土地,大大促进了领土的扩张。同时,国家奖励移民开发西部,扩大了粮食产地和国内市场,并广泛吸收外来投资,大批接纳移民,史称“西进运动”。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农业。南北两种经济势力在政治上的争斗集中反映在“是限制还是扩大奴隶制”的问题上。在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内,南北两方对此曾进行了多次的谈判协商与努力。然而,南北方之间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其经济的分化发展显得愈加突出,最终发展激化导致南北战争的发生。

  (二)文化:“独立宣言”与“超验主义”

  19世纪是美国文化逐步摆脱欧洲文化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独立的时期。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并掀起了美国建国以来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们汲取欧洲浪漫派文学的精神,对美国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进行描绘,逐渐具有民族特色。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南北战争前夕,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家;到了50年代,随着工业化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作家们敏锐地感受到民主制的弊病。浪漫主义文学的基调由乐观走向疑虑,迫切的社会矛盾(如蓄奴制),又使某些作家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超验主义”为旗帜的爱默生和他的弟子梭罗是浪漫主义在理论上的杰出代表。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价值,突出精神至上,主张个性解放,反对权威和教条,对美国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爱默生的《美国学者》的讲演被称为美国思想上的“独立宣言”。梭罗则侧重超验主义中人的“自助”精神,主张回返自然,保持纯真的人性,因此与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发生冲突。除了“超验主义”思潮,美国当时还出现了“婆罗门”、废奴文学、民主文学等文化现象。移民的大量涌入促成了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从而丰富了美国文化,形成了其多元化的特点。

  (三)社会概况:“美国梦”之下的物欲侵蚀

  美国人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并塑造出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此时的人们都怀揣着一个“美国梦”,工作热情异常高涨,追求物欲的决心异常坚定。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美国社会拜金主义盛行,物质利益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严重侵蚀,使人产生异化,逐渐沦为机器的奴隶。

  梭罗对此感到十分不满和担忧,他远离城市,隐居瓦尔登湖,过着物质贫乏而精神充裕的生活。他期望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向美国民众展示一种全新的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导人们过一种更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

  三、归隐文化表现:睿智而优雅的独行者

  1845年7月,梭罗独自跑进了距离家乡康科德城两英里的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尝试过简单的隐居生活。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劳动与学习相结合的生活。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生涯。梭罗希望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工作,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他的事情。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经历实现了这一愿望。在那里他仅花28美元多一点儿就建成起了自己栖身的小木屋,每星期花27美分就足以维持生活。为维持这样简朴的生活,他一年只须工作六个星期就可以挣足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下的46个星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没有将这宝贵的时光浪费掉,而是把它奉献给编写和自然研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瓦尔登湖不仅是他生活的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探索和寻求真理。“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1]这是他心灵深处的呼声。《瓦尔登湖》由此被认为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对文学界和美国国民的性格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梭罗强调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以提升生活的目标,使生活变得崇高。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一个真理: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约翰·厄普代克在《瓦尔登湖》的序言中称“梭罗是一个隐居的圣人”。

  四、西方归隐的社会因素诠释

  (一)政治

  而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与势力争夺又导致不断的冲突甚至暴力战争,这就使得整体政治格局呈现动乱的状态。西方知识分子由于注重个体性而缺少类似于东方知识分子过于强烈的社会性思维引导下的使命感,但是他们一般对民族、国家也是关心的。[2]只是中西方面对政治之治乱多有不同的取舍与途径。其差异性在于,西方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遭遇困厄时试图尽一己之力推动民主化法制化,而在承平之世安然享受自我人生的快乐。东方传统知识分子则偏偏在面对社会困境时忍无可忍,拂袖归去。由此观之,西方知识分子较东方更具理性色彩。

  (二)经济

  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西方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在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中逐渐崛起并一举超越了长期作为全球经济中心的古老中国,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移到欧洲。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物质的极大丰富加剧了人类的欲求,对财富的追求与对名利的渴望占据了人心,拜金享乐之风盛行,社会风气日趋低俗。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来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自然破坏。而对工人劳动的剥削压榨和对个人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与机会的肆意占用使得人们多有不满和怨念。精英知识分子曾经极力倡导的政治经济发展主张得以实现后却遭遇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他们对改革和革命产生了怀疑,变得不知所措、灰心丧气。失掉变革勇气的部分人从当初的激情中错失清醒阶段而直接进入颓废期,全然不顾社会百态,成为Hermit(生活在孤独中的人)。当然,在西方社会中,仍旧存在类似于东方的只重经济发展而轻文化建设,最终导致社会呈现畸形发展状态的情况,但这种情形只是存在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初期历史阶段。

  (三)思想文化

  由于从中世纪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进程中,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对思想文化的倡导使得自由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并铸造了政治民主化的内核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层对思想文化的管控与把握显得较为宽松。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更鲜明的自由色彩使得知识分子能够在政治体制下肆意游走、作为,而无须担心政治犯罪。只是西方尤为突出的宗教因素对思想文化产生难以忽略的影响,甚至政治统治都要借助宗教来展开。西方文化源自于两希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地狱之神哈德斯等诸神的塑造为西方文化传统奠定了神化的精神根基。希伯来文化为全人类提供了神学,即唯一神论的宗教和圣经。宗教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深入西方文化内蕴,甚至让政治也成为其附庸而居于次要地位。社会大众成为虔诚的信徒,以上帝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于是,“以宙斯和众神的名义,自然的一个礼物就足以使虔诚可敬,懂得感恩的人感知的神的无意安排。”[3]西方归隐文化虽然不像东方那样繁荣驳杂,却也有着初始的萌芽与源流。古希腊社会初期栖于自然的生存方式为归隐提供了原初的土地依赖。公元前五到前四世纪,象征个体与社会一种畸形关系的犬儒主义诞生。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之。[4]此后,在西方文明进化过程中,归隐思想或行为是宗教式的忏悔、清修。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解析西方归隐文化源流社会因素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4/0612/1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