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政工师论文发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4-03-14浏览:

  摘要: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文章发表在《中国包装工业》上,是政工师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学校体育,体育指导思想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每当读到110多年前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我们都油然地感到青少年责任之重大。然而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一次次无情地警示着我们——“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对于学生体质下降有不同的说法,诸如遗传说、营养说、社会发展必然结果说,还有退化说、进化说和优化说等。

  但无论哪种学说都不否认学生体质下降对于国家和个人的负面影响,无论学生体质下降与多少因素有关,都不能否认学校体育这一重要因素。学校体育实践活动都是在学校体育思想指导下开展的,因此把握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这一“源头”,就等于执学校体育之牛耳。本研究从学生体质下降角度反思当前多元化并存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而探索改善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体系。

  1 从学生体质下降审视当前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自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开设“体操科”以来,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历经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前苏联体育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的更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多元化并存局面。

  1.1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心在于“素质”而非“体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界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指导下十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双基”教学的不足,提出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看做是“素质教育”的雏形。在对素质进行研讨的过程中诞生了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词。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以法律文件形式确立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此后,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浪潮

  2006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重点关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能有效纠正学校体育中重“三基”传授轻素质培养,重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素质教育重心不在于学生“体质”而在于学生“素质”。

  1.2 “以生为本”作为学校体育价值导向侧重于整体“人”而非“身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不会、学不懂、学不悦”的问题,提出了快乐体育、主体教学等体育教学思想;为了纠正学校体育中错误地追求人以外的价值,我国的学校体育重心由学科体系转向学生发展,教育目标由政治挂帅、经济优先的社会本位转向育人为本。

  以生为本对于扭转教育价值取向,回归教育本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以生为本是从整体教育而言的,不可能具体到某一个学科,更不可能针对某个问题。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其侧重点在于整体的“人”,而非作为人的组成部分的“体质”。

  1.3 “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最终目的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能力而非增强体质

  终身体育思想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应运而生的,并受到世界广泛关注。早在1968年,有苏联学者曾提出从0岁到100岁的锻炼身体观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许多杂志上也先后出现了终身体育的概念。而在我国,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1987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到的“掌握三基,以适应终生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的需要”,可视为终身体育思想最早在学校体育中的体现。

  1.4 “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方针注重“三维健康观”而非“一维生物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学生营养不足、学习负担过重、社会活动过多,学生健康状况极差的现状,毛泽东于1950和1951两次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随后,“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列为全国教育工作方针的内容[3]。当时的 “健康第一”与“增强体质”词异义同,而与三维健康观有着一定的区别。

  虽然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体育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健康第一”主要强调“三维”整体健康观,在思想上人们往往将新课改的“新”定义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的拓展上,在实践中人们极易错误地将教学重点也放在该领域。由于人们对“健康第一”的误解和课程实施过程中无暇顾及多领域目标,因此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效果也不明显。

  2 从学生体质下降审视体质教育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4种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出发点多是面向整个学校教育而非学校体育,要解决的是整个学校教育宏观的而非微观领域具体的问题,对学校体育发展在方向上虽具有引领作用,但并未触及到学校体育的本质,对学生体质问题更不具有直接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2.1 增强体质是体质教育指导思想的本质

  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区别在于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育的功能是从“身体练习”为起点展开的,通过“身体练习”产生最直接的效果反映在身体方面,即体质的增强。体质教育思想认为增强体质是体育相对于德智美各育所特有的本质属性[5],它也决定了增强体质为目的这种提法只能从学校体育工作的角度提出而不能把它扩展到整个学校教育中去[6

  2.2 体质教育指导思想经得起论证和检验

  体质教育指导思想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从“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出发,依据超量负荷法则,运用炼身运动负荷价值阈原理,通过制定运动处方,采用重复、间歇、变换等练习法来改善体质。持体质教育指导思想的学者并不止于理论的探讨还在一些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政法论文快速发表:《中国包装工业》杂志是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包装总公司主办的面向包装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国家级期刊,是国内包装领域权威性主导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政工师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4/0314/1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