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3-11-20浏览:次
摘要:理解“反全球化”的视角很多,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从哪方面出发,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不要全球化,转而寻求传统的发展道路。反全球化和全球化是一种共生关系,这也导致了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的相伴相长。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与全球化之问的共生关系,造成了本应由资本主义背负的全球化的原罪,也就是在资本扩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的疯狂逐利特性。文章发表在《宁夏社会科学》上,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全球化,反全球化,资本主义,体系危机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选择,是任何反对力量都无法逆转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人为反对所阻止不了的。反垒球化运动始终是推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走向更加公正、更加理性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动旧式资本主义全球体系走向瓦解的真正原因。即是今天,某种程度上实现“脱胎换骨”的资本主义全球体系,虽然表面上看“战无不胜”。
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也以更加迅猛的方式向更广、更深的程度发展,但反全球化仍然在世界各个层面充满活力,并继续推动全球体系向更加公正和理性的方向进步。中国式社会主义,也可以看做一种反对资本主义性质全球化的一种力量形式,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通过对资本主义体系和全球化,以及苏联模式反资本主义全球化经验教训的借鉴,以全新的“中国模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非理性和非道德性的变革。
反全球化和全球化是一种伴生的关系,主要由于资本主义非理性和非道德性所滋生的反全球化,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动摇着资本主义体系的根本。冷战后,加速发展的全球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了繁荣,给人以资本主义似乎还有强大生命力的假象。但反全球化的繁荣,特别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兴起,却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危机的边缘。
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体系的第一次危机
全球化本身就是指“减少国家间的壁垒,鼓励政治、经济和社会之间更为密切的相互影响”。或者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关系的加强,这些社会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遥远的场所联系起来,以至于在本地发生的事情,受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影响,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全球各个单元实体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加深的过程。
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就在于它不仅是全球化的起点,也是当前全球化得以前进和深化的载体。正是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这种密切关系,加上全球化对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推动,资本主义才具有了战胜旧的和僵化了的生产关系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才说:“资本主义曾经起到了非常革命的作用。”
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也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面临的第一次真正挑战。社会主义作为新生力量和一种新的全球替代模式在诞生初期就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在1928-1940年期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5%。在工农业总产值中,1940年工业的比重从1913年的42%提高到86%,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的比重由1913年的35%提高到61%。1940年,苏联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0%,超过英德法日等国,居世界第二位,从“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变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正是因此,资本主义才会对它怀有深入骨髓的仇恨——不但在二战前不断对苏联实施封锁,并不断试图把纳粹的祸水引向苏联,还在二战刚结束就拉下了对社会主义封锁的“铁幕”,但仍然阻止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社会主义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由苏联一国拓展到了十多个国家。
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体系蕴藏的第二次危机
垂死的资本主义并代表着等死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苏联社会主义的挑战下,不断汲取着社会主义的长处。有人说罗斯福的“新政”拯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凯恩斯模式拯救了世界资本主义。实际上这些不过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结果。而且,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的兴起,也使得旧的殖民主义的资本统制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资本主义依靠殖民化在全球拓展势力的努力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通过在国内推行普选权和福利国家制度,通过凯恩斯主义,以及在国际上推行新殖民主义实现了脱胎换骨。1950~1970年代,多数资本主义大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4%,失业率一直维持在6%以下。更重要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更达一半以上,美国甚至达到了70%,显示出经济增长的高质量。而与此同时,苏联模式下社会主义的弊端却逐渐显现,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发展逐渐走入了死胡同。东德柏林墙的竖起,既是东西方隔绝的表现,也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东西方竞争中走向失败的表现。
在个人层面,西方国内的反全球化运动尽管主要是为了西方国家自身的利益,并最终可能导致西方各种利己主义政策的出台,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进一步巩固,但环保运动等还是有助于全球化向着理性方向发展的。至于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包括环保、劳工和反盲目的自由贸易等,也可以推动全球化向更公正、理性、多元和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
总之,反全球化运动的存在和发展将会使全球化更加富于人性、更加充满理性,也会使这个世界更具公正性和多样性。反全球化实践在各个层次的依然话跃表明:“为了弱者和边缘者利益而抵制富有者权势的、平等主义的政治冲动依然有力,并且已卷土重来。”仅就限制和抵制全球化而言,它们同民族国家一道,促进和维持全球体系基本性质的延续。因此,从根本上说,我们并非处于资本主义胜利的时期,而是处于资本主义混乱的终结期,遍及全球的反全球化运动就是这个危机的主要症候,也是资本主义灭亡的一个催化剂。
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反全球化模式变革意义
70年代末期后,新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一切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感到绝望的力量的希望。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渐放弃传统的斯大林式通过隔离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联系,建立与资本主义平行的政治经济体系的努力。因为中国已经认识到“只有在一个世界的前提下,才能认定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而不是继续顶礼膜拜‘谁战胜谁’的历史趋势。”邓小平一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消除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障碍。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体系的一员。
随着中国成为现有世界体系的一员,中国开始“有机会以‘改良’代替‘革命’,在现有国际秩序中推动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并谋求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全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及它带来的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变革模式的改变,却可能成为推动全球体系实现更具理性、公正的根本性力量。原因就在于在中国社会主义模式身上真正体现了马克思所说“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超越,也即“扬弃”。
中国模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成功之处的借鉴。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论断让中国引进了市场经济,尽管加上了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定语。就如当年资本主义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借鉴一样,市场经济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学习”。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中国模式”讨论的兴起,就是中国式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体系变革生命力的表现。沃勒斯坦说:“占人类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的进程中起到重大作用。”这个预言实际上用于中国式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模式的替代上可能更为合适。
核心期刊发表须知:《宁夏社会科学》(双月刊)是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主办、宁夏社会科学院期刊中心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反映和代表着宁夏地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核心期刊发表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危机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3/1120/10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