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3-10-30浏览:

  [内容提要] 通过中美两国城市化近程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应是优先在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不宜遍地开花发展小城镇。同时,与此相关的是,避免在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建设城镇,小城镇的逐渐发展要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依托。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问题是我国近年来人们关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明确地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国西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候,究竟是应当重点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却是一个有不同意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只是抽象地说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城市化模式,而要分析中国西部的现实情况和指出具体的城市化途径,才能真正促进中国西部的发展。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这方面,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借鉴意义。把中美两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一些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化的规律性,以便有效地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一、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

  本文所说的中国欠发达地区指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西藏、新疆、宁夏、育海、甘肃、内蒙古这几个中国西部的省、自治区。与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有这样一些特点:

  1.城市数量较少,大城市少。按照通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100―200万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少,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较少。1999年,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最多的内蒙古也只有20个城市,与之相比,河北有34个、黑龙江有31个、江苏有44个;山东有48个、广东有54个、四川有31个城市。1999年,全国有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37个,欠发达地区只有3个。

  2.现有城市中不少是新兴城市。中国欠发达地区在解放前是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城市很少。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了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在欠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城市,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资源开发和加工型城市。如克拉玛依、石河子、白银、乌海、包头、霍林郭勒、额尔古纳、根河等。这些资源开发和加工型城市历史不长、发展迅速。内蒙古的包头市是一个典型。包头在解放前只是一个7.9万人口的小城镇。建国后,由于兴建了包钢、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等一批特大型工业企业,在工业发展的带动下,仅仅30年时间,包头就发展成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工业城市。

  3.城市结构、功能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大部分是解放后新建的。比如内蒙古现有的20个城市中,只有4个是解放前形成的,其余16个都是解放后新建的。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历史不长、发育不充分、功能比较单一,不少城市的结构失衡,功能过分偏重于行政或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4.城市布局不平衡。中国欠发达地区受历史和自然地理、交通的影响,在省、自治区内,城市布局是不平衡的。首府和省会所在地周边一般是城市密集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而有的地区,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却一个城市也没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

  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的上述特点,是这些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欠发达地区最早的城市,多数形成于历史上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政治军事要地。如内蒙古的呼和浩持、宁夏的银川、新疆的乌鲁木齐、青海的西宁、甘肃的兰州、西藏的拉萨等。这些地方由于建市较早,逐渐成为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欠发达地区形成较早的城市,与所在地区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滨洲线的开通,使海拉尔、满洲里成市,京包线的通车,使包头、集宁成市。在解放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基本上是自然发展的,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开发和建设,欠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行政城市和工业城市。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县(旗)升级为市,但是它们之所以能够升级为市,也多数是以国家在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为基础的。所以,在总体上说,解放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和政府推动的色彩。

  二、美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

  本文所说的美国欠发达地区指20世纪以前的美国中西部地区。从19世纪起,美国移民大举西移,当时流行的口号是:到西部去,和国家共同发展成长。与开发较早的东北部地区相比,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有这样一些特点:

  1.移民西进建立大批城市。1790年,全美国人口为390多万,94%集中在东部沿海。以后的几十年,是美国城市化的高潮时期,东部的城市和人口数量一直占全国的多数。随着西部开发和工业的发展,大批移民涌向中西部,在中西部发展起一批新兴城市。如芝加哥、辛辛那提、密尔沃基、底特律、洛杉矶等。在1860年至1910年50年间,美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由9个增至50个。虽然东西部的城市数量都在增加,但是西部增加的数量大于东部,发展势头更大。19世纪初,芝加哥还是人迹罕到之处。1837年芝加哥建市,50年代成为中西部重镇。1871年因火灾使全市2/3化为灰烬,余燃未尽就开始重建,1880年芝加哥市人口达50万,1890年达100万,1900年增至200万,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中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成美国经济重心西移,为农业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带动了整个远西部的开发,同时中西部人口持续增长,1870年超过东部。

  2.资源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19世纪中期,美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转向中西部。西进运动和工业革命吸引了大批移民涌向中西部地区开矿建厂,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起城市。19世纪发明用无烟煤炼铁以后,在距原煤产地较近的宾夕法尼亚州西部、俄亥俄州、肯塔基州、田纳西州、密执安州炼铁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像匹兹堡、辛辛那提、底特律等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西部也是石油最早的产地,克利夫兰、塔尔萨等城市的发展都受惠于石油工业。19世纪40年代末,加利福尼亚州出现淘金热,人们蜂拥而来,旧金山、奥克兰随之发展起来。1859年,科罗拉多州的格里利发现金矿,格里利城从此发展迅速。1859年,内华达州由于发现金矿和银矿,人口在1860年至1870年间增加了7倍,弗吉尼亚城拔地而起。中西部的工业企业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互相促进。

  3.交通条件改善对城市化促进巨大。美国西部城市化的发展,与交通条件改善关系密切。JamesF.Willis认为,“西进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通的进步推动的,开始是轮船,然后是运河和铁路。交通的进步降低了西部产品的运费,这不仅给本国带来利益,也有助于开辟外国市场”。随着美国铁路由东向西的修建,一批沿线城市迅速出现。John Reps指出:“早期西部铁路的创办人很快意识到,城镇发展和铁路公司的利润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Wallace Famham指出:“美国西部发展是由铁路打先锋,然后开发了城镇,最后发展出农场。到1860年中西部铁路已经成网,横贯全国的4条大铁路的修建,更带动了西部的一批城市,奥马哈、堪萨斯城、丹佛、西雅图、波特兰、旧金山、洛杉向矶等城市都是铁路重要站点,发展十分迅速。对此,Jonathan Hughes指出,“铁路在世界历史上书写了一页新篇章”。

  4.大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主导地位。19世纪末,以芝加哥为中心,中西部很快形成了有机联系的城市体系,构成了一个工业区,即美国人所说制造业带,中西部成为美国的又一大经济核心区域。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汽车的逐渐普及,城市的地域范围便不断扩展,在城市郊区形成很多分散的居民点,美国西部大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这些郊区不是独立的社区,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新的城市景观。这一现象首先出现于洛杉矾,旧金山、西雅图、波特兰等紧随其后。这表明西海岸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与原来的城市化模式有了很大变化。1920年美国联邦人口统计署为了反映这个现象,提出了“大都市区”的概念,其标准为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及其周围郊区或中心城市人口10万以上及其周边10英里范围内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150人以上的地区,后来于1950年更名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在美国的区域经济中,大城市发展迅速,并一直居主导地位,其主导地位随区域开发水平的提高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区到大都市连绵区的一系列变化,大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巩固和上升。

  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像战争和灾害等外来偶然的或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城市化进程自西向东推进,在发展上有明显曲阶段性特征;美国政府在19世纪以前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城市化进程不加干预,以后对城市化有所干预也较其他国家少而轻。这一切使得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其典型特征明显而清晰。在总体上说,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和政府不干预的发展过程。

  三、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

  对中美两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首先要注意到中美两国的国情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美国的欠发达地区只是相对于较发达的东北部开发晚了不到一百年而已,而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则是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贫困落后地区。再如,美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还有漫长的西海岸,有一批优良海港,而中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地处内陆,交通闭塞。又如,在19世纪,美国政府鼓励西部开发,在区域发展政策上没有明显的倾斜,而中国政府较长时期在发展政策上向东部倾斜,形成今天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势差,从1999年才开始调整发展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对中美两国的这些不同,我们对中美两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不能进行机械的类比,必须着限于两国在不同条件下城市化进程所反映出来的城市化规律,总结两国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得失,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工作。

  比较中美两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看法:

  1.交通条件对于城市的兴起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都位于陆地重要的交通线上。交通条件差的城镇,其规模长时期发展变化不大;交通条件好的城镇,有很多发展为城市。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美国。美国移民在西进中,不断建立起一些定居点和城镇,凡是处在重要交通线上的城镇,多数都存在了下来,发展成城市,那些远离交通要道的定居点,有很多被抛弃和荒废了。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过去,由于资源开发、政治或军事的原因,先有城市,后发展交通的情况很多。现代由于人类几乎已经走遍地球的每处地方,更多的情况是哪里的交通运输条件好,哪里才能发展起城市,没有发达的交通,就没有现代化的城市。

  2.自然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口的流动,都是从发展条件较差的地方流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和大城市,无一例外地都处于所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它们目前的人口规模,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迁入形成的。中国欠发达地区水资源缺乏,在无力解决供水问题的地方,城市规模就难以发展。美国西部最著名的大城市,几乎都座落在西海岸上。中西部一些重要的城市,大部分濒湖靠河。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们建设和生活的成本较低,生活水平较好,这是一种发展的优势,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大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和巩固。关于大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相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优势,许多专家做过大量的分析和论述,就不再多加论述了。有的学者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的一些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提出我国要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应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其实,这是对美国情况的一种误解。本文前面介绍过,美国出现的一些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的现象,是一种全新的城市景观,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大城市向大都市区的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城市比中小城市都发展得迅速。并一直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大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巩固与上升。

  4.城市规模是受多种条件和经济因素制约的,不宜人为控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多种因素,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社会,实行了严格的户口制度。目前我国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主要是从户口管理角度而不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制定的。事实上,城市规模是受多种条件和经济因素制约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模既不会无限制的增大,也难以人为控制。中美两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北京、广州的人口规模屡次突破了人为的控制目标,使得城市发展规划在不长的时间里一改再改。美国对大城市的规模基本不加控制,其大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自然趋于稳定。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正在逐渐被打破、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大量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社会的进步。对这股潮流,只能疏导,而不能阻塞。只有“农民“不再是一种社会身份而只是一种职业时。中国的城市规模才能稳定下来。

  四、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比较中美两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总结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从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我认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优先在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不宜遍地开花发展小城镇。

  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呢?

  首先,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地方人口密度小,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差,不具备发展城镇的条件。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都处于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本身具有发展的优势,我们应当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优先在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发展城市,避免在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建设城镇。

  其次,远离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小城镇经济效益差,不易解决自身的财政问题,难以发展。中外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小城镇的发展要依托大城市和中城市,小城镇基本上都是围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较少,只有先把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发展起来,才能依托它们逐渐发展小城镇。

  再次,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城镇经济效益更高,更易谋生,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执会。有更好的科学教育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在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流动过程中,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城镇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人口容纳能力。

  最后,积极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从而减轻人口对农村牧区生态环境的压力。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北方的沙尘暴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沙尘暴的直接原因就是在农村牧区生活着过多的人口,为了生存和致富,人们不顾土地的承受能力,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滥采滥挖,造成严重的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退耕、退牧是恢复生态的根本途径。但是,要求农民少种地、要求牧民少养牲畜是做不到的。因为这等于限制他们的生活水平、限制他们追求财富。我们只能用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吸引农民牧民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吸引他们到城市去,使他们成为市民,用减少农业人口的方法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欠发达地区基本实现城市化之日,就是中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之对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3/1030/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