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2-08-20浏览:次
摘 要:人类社会的基础结构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经济基础、二是上层建筑、三是意识形态。本文从古代文明沉淀的积极因素、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力推动、改革开放成果的坚实基础三方面对“四在农家”源起余庆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社会基础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ociety includes the economic basis, the superstructure and the ideology the three aspect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statement that "four in the peasant family” ‘s origin is Yuqing, from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precipitation,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moder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chievements the three party.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our in the peasant family"; social basis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任何事物的存在及发生发展都有着自己特定的逻辑。余庆交通信息闭塞,工业相对薄弱,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县内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却孕育出了解决中国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模式——“四在农家”。
1.中国古代文明沉淀的积极因素
余庆与外界虽然少通信息,却因此少受外影响,而使之保存着其淳朴的民风与乡情。沉积着自己应有的力量源泉和固守田园的谈定人生观。
1.1乡绅治理精华的遗存
乡绅,即居住于乡村的有功名、官职的人,一类属于上层有官有职者;一类属于下层是有功名却未获得官职者的“准官僚”。 在中国数千年帝制“皇权不下县”的时代,乡绅在中国乡村社会扮演着近似于民选“官员”的角色,既属于乡民却又处于乡民之上层,他们的社会地位及各种权力,在相当程度上是得到统治者默许或授予的,乡绅在皇权很难支配到的乡村社会中担负起教化乡民、承担赋税、治理乡村的责任。
乡绅与当地乡民之间除了管理关系之外,在上传下达过程中,其通常演化为一方乡民的政治领袖,并且与乡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因而又得到乡民和宗族势力的支持,成为乡民的代表。传统中国社会中,在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政治相对清明和经济平稳繁荣时期的乡绅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全面发挥重要作用。既是沟通官方与民间的桥梁,又是官府和民间所期望的教化乡民、造福乡里的最佳人选。
1.2宗族传统文化的固化
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皇权不下县”,以至乡村大都以宗族为核心,由于处于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具有天然的分散性和封闭性,社会化程度较低,因此宗族势力得以存在。宗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了一种很适宜小农经济的文化传统,它包含着血缘性、等级性、礼俗性、聚居性、农耕性、自给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又当时传统社会契合,基本满足当时历史条件下调整乡村社会关系及稳定基层社会秩序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种联绵不断的文化体系决定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传递途径是畅通无阻的,而因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种较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风俗在传承中不会轻易改变。
余庆境内海拔最高1386.5米,最低400米,乌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域,两岸崖壁陡峭,沿江河谷深切,境内山地、丘陵、平坝交错。余庆历史上虽有古道,但公路的修建却始于民国23年,公路坡陡、弯急、路窄。因此余庆受外界影响就相对较小。也就使得余庆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基础的、以家庭及宗族祥和发展相对稳定的小区域社会状态。
2.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力推动
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动力是生存。生存导致诸多需求,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形成他的需求理论。概括地说就是生存、安全与发展三种需求。生存需要活着,人不能总是活着,于是繁衍后代。由于文明的发展,人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本质属性将得到充分展现。
2.1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求
中国人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正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最初以改善居住环境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成为了独生子女,这些人多数出生在1980年代以后,将进入二十一世纪时,这一群人中的绝大多数正值青春年华,正是中国人传统思维中成家的年龄。传统观点中的“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就是对家的典型诠释。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有家,就必须要属于自己的房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及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农民富裕了,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人们越来越看重吃得满足,住得舒适,把拥有属于自己清新幽静的生活环境,作为新的追求。
2.2人民的智慧与实践融合
人民群众的思想与智慧总是最具开拓意义和创新意义的,无论是中国久远时代的“四大发明”还是近现代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毛泽东思想及特色理论,无不凝聚着丰富的人民智慧与思想。
余庆“四在农家”创建设源于实践,是农民与基层公务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2001年,余庆县一千多名公务员深入农村扎根数月,了解农民的内心愿望,共谋乡村发展。余庆驻村公务人员深入了解到农民的内在希望:渴望生活殷实宽裕、渴望有更多学习机会、渴望经常参加文体活动、渴望有如城里人的居住环境等具体内容。公务员从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等入手,使“四在农家”的内涵逐步完善。于此,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内容的“四在农家”便在余庆展开。
3.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坚实基础
社会是一个自适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系统,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生活的需要和为满足这些需要而从事着物质生产,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这一深刻根源的经济力、政治力都要有利于保障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有利于提高人类的需要层次及其满足程度,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
3.1经济发展与人口素养的契合
中国革开放政策的活跃,广大农村已从摆脱贫穷走入温饱并迈进小康,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首先,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非农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次,公共财政支付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已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第三,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三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余庆正因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至其虽是一个农业县,却能持续稳定地增长经济。
3.2基层组织的积极引导与助推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落实者,中央再好的方针、政策,如果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宣传、指挥和落实,也是一纸空文。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基层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是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谋划者,因此,只有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理出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规划好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2001年,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余庆县委、政府派了1000名公务人员到广大农村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农民的思想愿望,历时三个月的时间,余庆县委、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农民思想上的闪光点,在实践中提出了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核心内容的“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把农业农村工作整合起来,既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又探寻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切实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创造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自己创造文明、享受文明。坚持农民是投入和受益主体的原则,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社会帮扶赞助的方式进行建设。
4.结语
余庆正因落后的交通、闭塞的信息促成因外界干扰小使其传统相对稳定,人民有着优化生活环境的愿景及改善环境的意志与精神。有文化教育而程度不高,形成了对外界的好奇但却又很难展翅于外。适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结构与社会传统结合正孕育了余庆“四在农家”乡村建设的盟发。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2007.10.15。
[2] 闫志利、孙海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条件》[A](《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余庆县志》[E],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
[4]《余庆县志》[E](1998—2005),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9.10。
[5] 杨兴友:《“四在农家”的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A],新华网, 2007.9.29。
[6] 刘子富、李忠将:《创新农村群众工作的路子》[D],新华网,2006.2.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基础——“四在农家”源起余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2/0820/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