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分配不公平导致严重损害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公平、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甚至危及长期执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进行经济学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收入分配 不公平 经济学解读
我国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分配不公平导致严重损害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公平、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甚至危及长期执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进行经济学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状解析
1、个人先天性禀赋差异导致分配起点各异
禀赋原意是指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个人先天性禀赋一般是指从先辈自然遗传下来的体能、智力,以及家庭背景(财产、教育),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度),甚至包括性别、民族、出身地、宗教信仰等等要素禀赋。这些个人先天性禀赋差异足够大的时候,使个人发展的起步处于不同起跑线上,具有这种先天优势的个人具备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然导致在收入分配中具有一定的支配权,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另一些不具备这种先天优势的个人,甚至具有先天劣势的个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收入分配中缺乏或者没有话语权,只能得到较少的收益。如此,个人先天性禀赋差异导致在收入分配中的起点各异,在各种矛盾汇集的转型期可能还会产生放大效应。
2、市场机制不健全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我国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各类资源,组织经济活动。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中,以往国家计划制订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家庭以及个人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家庭、乃至个人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偏好引导着他们的决策。理想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进行市场交易的参与者都处于平等的地位。由于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当中,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而且市场机制本身就是追求效率、优胜劣汰,部分个人或者取得既得利益的群体,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政策制度,甚至通过一些非市场手段在某些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地方谋求一种有利地位。另外,当前地方政府以“GDP”拉动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诉求,致使资本受宠,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过大,而劳动力尤其是可替代性较强的廉价劳动力收入过低,所占比重过小。
3、城乡二元体制、区域发展差距引发收入分配不公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异常严重,主要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09年达到12022元。(见表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1985-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较一览表
表一
年份 |
农民收入(元) |
市民收入(元) |
城乡比(乡=1) |
1985 |
397.6 |
739.1 |
1.86 |
1990 |
686.3 |
1510.2 |
2.2 |
1995 |
1577.7 |
4283.0 |
2.71 |
2000 |
2253.4 |
6280.0 |
2.79 |
2005 |
3254.9 |
10493.0 |
3.22 |
2006 |
3587 |
11759 |
3.28 |
2007 |
4140 |
13786 |
3.33 |
2008 |
4761 |
15781 |
3.31 |
2009 |
5153 |
17175 |
3.33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二、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破解之路
1、人力资本的自我积累是提高自身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的收入,而收入取决于他个人的生产力。研究表明,一个人接受教育水平与其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受教育时间越长,预期收益也就越高。因此,人力资本的自我积累是提高自身收入的根本途径。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更多的人通过攀登“知识的阶梯”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早在1993年美国缅因州对工作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提出了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的就业素质模型,诸如自尊、成就动机、基本技能、特殊职业的技术支持和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精神、谈判能力与组织认识等。 从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基本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识别风险能力等方面,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把低知识水平、低技能的劳动者提升到高技能的劳动岗位上,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德国联邦政府出版的《德国概况》提到:“德国是一个原材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德国制造业获得竞争力优势的奥秘在于高级工人。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
2、政府调控是保障弱势群体收入的坚实保证
政府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负有非常重要的职责。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指的就是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为此,政府介入目的在于: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经济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活动主体。它侧重关注市场主体的机会缺失,通常指代农民、农民工、工人、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主以及被初次分配排除在外的“老弱病残”。由于弱势群体无论是在交易谈判时还是政策制度的制定上都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因此在市场上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而由于自身不能发展,就会使自身在下一轮的交易和政策制度制定时又处于弱势的地位。这样反复循坏就形成了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政府促进效率就是创建环境,鼓励公民积极地创业和创造,勤奋工作,中等收入人口越来越多,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越来越少。政府促进平等就是在此基础上,政府对高收入人群进行征税,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助,进而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为此,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加大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力度,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推行政务公开,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3、制度创新是确保收入分配公平的发展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分工不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依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人们之间自然存在收入上的“不均”。但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导致人们财富创造和收入分配差异原因上的“不公”,或者说是发财致富的机会不均等,参与市场活动的权利上有差异。人们财富创造和收入分配差异原因上的“不公”,才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迅速富起来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如此,显然又与我们现行的政治体制有关。因此,要真正解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且差距继续拉大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启动并渐进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民主与法治政制建设,从而真正深化市场化改革进程。张曙光认为,过多的行业垄断,过多的行政审批,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决策的不透明,蔓延到司法、执法、行政领域里的腐败行为,法制不健全和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千千万万的寻租机会,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经济机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首先要进一步减小政府行政干预与操控经济的范围和权力,以期用真正能进行违宪诉讼的宪法和相应的行政法,来规约束住政府公务员任意干预市场过程的自由裁量权,并进而加强民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和制衡。第二要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是要强化对劳动市场的干预,而是要防止政府的责任被部分推向企业;要健全和规范收入分配调节制度,使二次分配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原则,通过构建国家主导型劳动者维权机制,严格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和工商联的作用等等,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充分发挥各方力量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从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着手解决,发挥市场、政府和公益事业三种分配方式的作用;制定完善一些辅助性的政策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如实施收入倍增规划,减税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行补贴政策等。
参考文献:
周天勇.收入分配改革要解放思想和科学研究.学习时报2011.3.1.
王婷、徐玉立.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红旗文稿2011-05.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经济学解读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2/0721/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