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2-07-03浏览:次
新建安吉博物馆的选址,位于安吉县城中心的主题公园——昌硕公园北端。地块东临天目中路,北靠规划中的文化广场,西接第铺港,东南角为吴昌硕纪念馆。规划将在基地西北角架设人行桥跨过递铺港。
一、整合环境秩序
博物馆基地位于昌硕公园北端,东南角为吴昌硕纪念馆。基地比西侧的递铺港河堤低约2米,观众需从河堤下坡2米后到达老馆入口,因此入口空间相对闭塞且未利用到水体景观。老馆北侧的城市道路较窄,公园围墙更强化了道路的狭窄和封闭,导致公园和城市没有视觉上的渗透,弱化了公园对城市生活的贡献。基地东南角的吴昌硕纪念馆处于公园较为中心的位置,周围水体、植被较为丰富,环境优美。但由于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内部功能和开窗形式的限制,两馆成了封闭空间中的封闭实体。如何梳理整合基地不利的环境秩序,将博物馆入口与城市无缝衔接;如何将公园、递铺港的景观引入到博物馆和城市生活中;如何使博物馆具备一个开放的“城市客厅”形象成为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图1)。本方案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1)博物馆观众主入口设在基地西北角,这里紧临递铺港、文化广场,有利于形成具有文化氛围的入口广场空间。入口广场将比城市河堤高2米,河堤比城市道路高2米,因此,入口广场比城市道路高4米,令该入口广场拥有宽广的视野和景观。
2)博物馆后退北侧城市支路15米,在北侧形成较宽阔的步行广场,消除道路压抑逼仄的感觉;东侧二层布置诸乐三研究院,底层架空,将公园景观引入城市空间。
3)将博物馆、诸乐三研究院和吴昌硕纪念馆整合成一整体,形成“L”形建筑,向公园、递铺港敞开,最大限度的将环境资源引入建筑。同时建筑沿公园、城市形成多个灰空间、室外展廊、挑台、大厅等通透空间,强化建筑的开放性形象。
二、理顺内部流线
博物馆主入口广场设在西北角,步行观众可沿北侧叠水景观广场向西拾级而上,到达入口广场,转而进入博物馆二层大厅。广场下的空间自然形成车库,驾车观众停车后沿专用楼梯间到达入口广场。
展览空间按楼层分为二层的临时陈列及专题陈列、地域文化陈列和三层的基本陈列三部分。观众由西侧进入入口门厅后,向南经过狭长的进厅,来到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大厅,大厅西、南面为整面玻璃幕墙,将递铺港及昌硕公园的景色纳入建筑中。大厅往东为长条形序厅,连接了临时展厅及专题展厅。序厅以南为开放式设计的地域文化展厅,该展厅与大厅均为大空间,能相互渗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作为庆典活动以及放置大型展品的场所。序厅两端为垂直交通,将观众送至三楼参观基本展厅。
方案不仅考虑了博物馆作为独立体的参观流线,还考虑到将诸乐三研究院和吴昌硕纪念馆作为一个整体的参观流线(图2):观众进入大厅参观完二层展厅后,由西侧楼梯上到三层,参观结束后由东侧楼梯回到二层,向南进入诸乐三研究院,由南端楼梯进入吴昌硕纪念馆,出来后通过公园景观步道回到博物馆一层。一层是提供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方面体验的文化体验中心,强调博物馆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这样的流线设计使博物馆与其余两馆可分可合,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博物馆货物流线:藏品由位于一层的入口到达藏品库区,一层安排待整理库房,二层为珍品库房,三层为基本库房,藏品通过二层及三层进入展览区域,保证展品的直达性、安全性。
办公流线:业务科研和行政办公的员工与贵宾由博物馆南侧进入,形成区内独立的交通体系,避免与对外参观流线的交叉干扰。
三、推敲尺度形态
方案充分考虑了建筑和城市道路、昌硕公园、吴昌硕纪念馆、递铺港的关系,将博物馆展览空间沿北面布置,诸乐三研究院沿东面布置,使建筑面向宽阔的河道、北面文化广场及东面城市干道的界面展现出博物馆特有的形象。
西、南侧则向公园和递铺港打开,让两者优美的环境互相渗透,为博物馆借景。方案尽量将面向公园的建筑体量削弱,通过内庭、外院、室外展厅、展廊的布置,将大空间化整为零,与公园、吴昌硕纪念馆的尺度相协调。地域文化展厅分成三个体量向东北向错开,不仅将大的空间破成小空间,在狭小的用地内避开了吴昌硕纪念馆,也形成了丰富的内部空间。底层临水架空的处理将水体引入建筑内部的同时,也减弱了地域文化展厅的体量感,突出了江南水乡建筑空灵、通透的特质(图3)。
四、塑造地域特色
历史上湖州、安吉一带曾出现过众多艺术大师,如颜真卿、赵孟頫、吴昌硕、诸乐三等,文化底蕴深厚。笔者曾在湖州博物馆参观过“归去来兮——赵孟頫珍品回家展”展览,现场人头攒动,观众或点评、或临摹,气氛十分热烈,让人深切的体会到当地浓厚的文化传统。
因此,方案力图充分挖掘安吉县的文化底蕴,将中国画的精神融入建筑。中国画以墨、纸、水三种元素创造了黑、白和灰,以极少创造了极多的文化内涵(图4)。方案在外墙材料的运用上,选用黑、白、灰三种不同明度和色彩的材料,意在表现中国画写意的精髓。展览空间外部材料选用产自浙江南部的青石板,此石材古代被用作砚石,表面细腻光滑,色泽显深沉的暗绿,雨后青石浸润后色泽变深变亮,带来不同的观感。诸乐三研究院外墙选用白色涂料,以留白长卷的姿态暗示诸乐三的画家身份,并给城市带来清爽透彻的感受(图5)。其余的墙体选用灰色花岗岩。方案还将安吉人民熟知的赵孟頫、吴昌硕等艺术大师的作品通过丝网印刷、雕刻等手段融入到建筑和环境空间中,以更具象的手法展示当地的文化传统。
“古砚微凹聚墨多”,展览空间的造型,构思来自吴昌硕的一款砚台(图6)。其造型简洁,屋顶的造型由四周向中央坡下,形成类似“砚池”的空间,坡底局部设计采光天窗,并做内排水处理,墙面局部设计成不规则状凹槽,深色的阴影恰似沿着砚壁流下的墨痕(图7)。这样的造型比传统“女儿墙”式的处理更为整体,也能有更深层的文化涵义。
五、运用适宜技术
节能减排越来越成为衡量建筑优良与否的标准。方案采用了“适宜”的节能技术,既能有效的降低能耗、增加使用的舒适度,又能避免为了节能而盲目的选择昂贵的材料和设备。实际上,某些材料和设备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同样要消耗数量巨大的能源。方案采用的“适宜”节能技术如下:
展览、大堂等公共空间及办公空间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调节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补充新风达到人体热舒适的要求。
通过对不同朝向气象条件的分析,建筑只在大厅位置少量运用玻璃幕墙,屋顶天窗部分设竹百叶遮阳,将夏季大部分辐射热量挡在室外,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对厚重的立面设计及展览空间双墙设计,在防卫策略的基础上,利用“烟囱效应”使间层空气流动,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
地域与文化展厅南侧外墙为双层半透明聚碳酸脂材料,中间种植竹子。在展厅可以透过这种半透明的材料看到竹影摇曳,仿佛一副中国画的竹影长卷(图8)。而在外部,外层聚碳酸脂板及竹子在夏天可以反射、吸收大部分的热能,并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空气。在冬天竹叶落去,可以尽可能的吸收太阳能。
尽量选用当地材料,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如浙江南部生产的青石板和花岗岩。利用安吉盛产竹子的优势,将这种“速生、经济、耐用、可持续”的生态材料运用到建筑中。以竹代木,大量运用竹制的板材、百叶、幕帘、门窗等。
结语
很多所谓的地域主义建筑尚未摆脱简单运用地方符号、制造假古董拼凑到建筑上的做法。在全球化浪潮愈来愈汹涌的现代背景下,如何将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建筑中,对建筑创作的意义重大。中国建筑师应该积极地挖掘和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为己任。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安吉博物馆设计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2/0703/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