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2-07-02浏览:次
“和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的情况下提出的,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达,少数人资本迅速积聚的同时,也产生了庞大的弱势群体,这种不和谐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最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把经济社会发展从“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前面添了“加快”二字。这种看似细处的文字变动,悄然透露出若干重要信息[1]。“和谐”已经是时代的趋势、已经是政府主导的潮流。
一、“住”问题的产生
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羡慕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这个经济实体也出现了许多随之而来的问题,“城市病”的概念就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应运而生的。“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住”问题由此而生。
城市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城市问题。我们的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高楼越来越密,新的城市高点在不断的刷新,我们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与此同时我们也吃惊的发现我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很大的改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倒退。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在明、清时,四合院的主人是一个大户人家,独自占有偌大的院子和房间,有一个出口通向外面的街道;到了解放后,四合院通常都是分给几户人家共用,大家以院落为中心生活的也还算安逸;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也在不断的吞噬着城郊的用地,城市住宅出现短缺,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出现---小区开发[2]。在这里多层住宅的容积率可以做到1.0~1.5之间,小于1.0的很少见大多数的,高层的容积率通常都大于1.5,极端的可能做到9以上,那种情况就是一块地除了退红线的部分全部占满用地,根本谈不上环境,何来的质量!
二、解决方案
从2006年的“国六条”到最近的银行贷款新政策无疑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但是似乎房产价格没有因为一系列的政策的出台而减慢它的升值趋势,现从自己的实习经历以及对房产市场的了解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性的思索。
1、控制流动人口流入
我们知道城市人口的增长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增长,即由城市现有人口通过生育这个自然现象而获得的增长;另外一个是机械增长,即因为人口迁移、或由于行政区划变动而获得的人口增长;最后一个是流动增长,即无本市户口而滞留下来从事活动的人员的增长。外来打工人口是城市劳动力的主力军,虽然我们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切身感受过的拥挤。“中国就是人多”已经成了每个人的共识。既然我们知道了流动人口的增长是住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我们就来分析下为何人们争先恐后的涌入城市。主要原因有:
1经济收入水平的差距。这是最根本的动因。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
3城市劳动市场的需求。
相应的我们也可以制定对策,首先,大力扶持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更多的选择,从而避免人们集中拥挤到大城市;其次,给予农村政策上的扶持,给予农作物补贴,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在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进而缩小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差距。
2、重新整合城市规划
现在的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下几个重要的方面,总的概括就是“协调”的问题。私人交通工具与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冲突;生活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休息游乐区之间的关系以及比例的不协调。具体如下,居住区与工业区相距太远,商业区与休息游乐区分布不均。这些都导致人们过多的出行,从而给城市交通造成巨大的压力。
1城市的设想
组团概念的引入,在小区规划中我们都很熟悉组团这个概念,即在排列居住单元的时候,有意识的将整个小区各自以公共绿地为中心围绕成多个大的庭院式的组团,从而加强居住单位的可识别性,以及归属感,进而促进邻里交往。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何在整个城市中形成多个各自为一个小的整体式的组团,人们生活、工作以及简单的休息娱乐都在其中,组团内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每个组团均是如此,就好比一个生命体由无数的细胞组成,每个细胞是单独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构造系统,但是每一个细胞又不可能独自脱离生命体而存在,它需要母液滋润,母体为每个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同时所有细胞的集合又构成了母体。我所设想的组团就是这样的类似与生命体中细胞的概念。
2快速交通
承接上面的设想,快速交通可以说是最有效率的利用城市资源的一个手段,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去实现这一手段。当今城市的交通系统不堪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问题上,区域协调原则是很重要的一条。通过调整城市产业布局,对相互联系紧密的产业一个产业链上的公司在空间布局上紧密相连,则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更大的设想,我们将卫星城的概念引入现在城市的发展中,英国伦敦的卫星城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相关可以借鉴的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寻求一个最低限度的城市模型,即与能够进行集中布局,使得处于提供足够多就业机会的工业区相适应的市政设施、住区、商业娱乐设施、休憩游乐园地,人们在卫星城中可以解决最基本的生活休息需要,步行、公共交通、公共绿地、集中居住这些是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有更进一步的需要则可以到母城中进行娱乐等消费活动。通过快速交通干道可以将卫星城的任意点到达母城的市中心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并尽最大可能的缩短时间上,以弥补心里与空间上的距离,让人们感到自己只是住在母城的边缘而已,是实实在在的母城的一部分[3]。快速交通系统可以采用地铁、轻轨、大吧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避免使用私人交通工具,从而使得公共交通设施的资源利用率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3、土地使用模式
住房价格的高是硬性的,靠调控是不会有显著效果的,如国家觉得别墅用地浪费土地资源,不再批别墅建设用地,则直接导致现有的别墅用地价格猛涨,别墅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国家出台“国六条”,则导致大户型的价格上涨。我们需要的不是硬性的调控,我们可以采用更有效、更合理、更温和的方式引导价格走下高峰,以平民的价格卖给平民,而不是有钱人用以炫耀的资本。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资本是逐利的,永远都不会改变。面对巨大的潜在的买方市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象的出来房产是会升值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将自己的积蓄用来购置房产,其目的昭然若揭[4]。一味的出台政策去限制人们买房,不如加大住宅的供给量。以国家开发的方式,对土地资源进行从新审视,交给房地产商,那就好比让狼去卖肉的同时,还告诉它不要自己吃太多,吃饱就好。那么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呢?这是一个没有量度标准的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是如果国家作为开发土地资源的行为主体则情况完全不一样。从居住区规划到房子的户型面积都在掌握之中。用于买卖也好,用于出租也好,都是很好的选择。也许有人会担心这会导致权利的滥用,我认为只要加强监督力度,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关键的是用多大的力度去做这件事,决心决定结果。
三、结论
唐代诗人杜甫有首著名的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表达了诗人虽身处窘困却心念黎民苍生的胸怀。1200多年过去了,现在仍然是中国社会的共同期待与理想!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决心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一定可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于语和 、刘志松. “和谐社会”溯源——以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心.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 33(1)
2、叶笃初. 十七大承前启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最强音. 东北之窗 2007
3、《城市经济学》谢文蕙.邓卫213-215. .
4、李捷. 北京城市发展阶段实证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2007. 14(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住”问题的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2/0702/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