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语言管理的发展模式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布时间:2014-10-10浏览:

  摘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文学作品的特点,开发出语言教学的新资源与新途径,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元素是非常丰富的,不能用线性、机械、单调的语言进行片面了解与描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合理利用文学作品的特点,开发文学作品的潜在教学价值,以语言元素为切入点,探寻语文教学的新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更好利用文学作品语言教育元素的本质所在。

  1.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种凝练而内化的语言,与日常语言和生活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文学作品语言更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来描述外部世界和传递作者对世界的体验,特别是文学作品语言能够很好地传起文学家的深层次情感与意识,这是日常和生活语言所不具备的。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一同通过对世界、环境、氛围的描述来构建一个适合于文学作品表达的空间,进而能够让读者体现出作家的内心,实现与作家的共鸣。因此,文学作品语言就必须遵循作家的内心和情感要求,要按照作家的表述方式、逻辑规则、社会认知和语法形式来进行,这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内指性,这一特性讲求的基础是真实与作品的区别,生活与艺术的不同,是一种对读者的必要引导与规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学作品的内指性特点,要避免用僵化和固定的语言与方法来看待文学作品,避免用真实性去质疑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佳句中就不能理解为春风拿着剪刀去裁剪树叶,而是要引导学生从诗句的已经中体验春天的美,是学生的注意力直接指向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达到在文学艺术殿堂力徜徉效果,并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

  2.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

  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凝结着作者的情感,蕴含作者的体现,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情趣与共鸣,作者必须对文学作品进行语言上的加工,将一些日常和生活拥挤进行处理,使其在读者中有“新异感”、“陌生化”的认知,在引起读者兴趣的同时,唤起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共鸣,将读者引领到文学的形象世界,慢慢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的美妙景致,细细地品咂其绝妙的滋味,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应善于抓住作者情感这条主线,并根据语言陌生化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就会找到解读作品的钥匙,顺利地进入奇异语言背后所呈现给我们的审美世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把握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特征,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进行情感的陶冶,而且还能领略到语言运用所表现出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给他们带来语言的审美享受。如鲁迅先生在《野草?秋夜》一文中开头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一种明显打破了日常语言规则的表述方式,具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我们只有把握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征,才不会斥责这种表述方式为“语言啰嗦”或“不会说话”,也不会仅从句中获得“在后园能看到墙外有两株树”这一信息,而是通过对这种陌生、新奇语言的品味与沉思,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意欲表达的感情,同时体悟作者如此编写的妙处,领略作者表达方式的艺术性。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求新性,一是求异性。求新性就是对语言有新的创造,不同于以往;求异性就是语言不合理法和正常的思维逻辑,对读者有一定的“阻拒性”。我们的编写教学鼓励学生使用新鲜而有活力的语言,在表述方式上鼓励他们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陌生化对语言求新和求异的要求,无疑会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地点拨与启发。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放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荷叶比喻成舞动飞扬的裙子,把闻到的淡淡的荷香比喻成听到似有似无的歌声,都是作者的独创的语言,富有情致,给人以一种醇美的艺术享受,是语言求新、求异的典范,这无疑会对学生的编写带来启发和帮助。

  要在语文课堂上将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挖掘,特别要对语言教学元素予以高度地重视,这样才能为文学作品更好地教学打下基础,形成文学作品思想价值、语言价值、文学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创新当前语文教学的新机制与新方法,为语文课堂的变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地空间与背景。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文学作品中语言管理的发展模式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wenxuelunwen/2014/1010/1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