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临床医学发布时间:2016-03-04浏览:次
正确认识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原因有哪些呢,要如何来加强对这方面的 治疗管理呢?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缺血性卒中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70%),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率逐年提高。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缺血后脑血流下降导致脑组织缺血梗死的过程,该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脑组织缺血后,脑内灌注压下降,造成局部脑组织的血流异常,部分脑组织供血不足;②脑组织的低灌注导致脑循环储备力失代偿,最后导致神经元功能的改变;③脑血流进一步下降超过脑代谢储备力,造成神经元形态学发生了不可逆性改变,最后发展为脑梗死。前两个阶段称为脑梗死前期,第三个阶段称为脑梗死期。
摘要:CT灌注成像(CTP)是以观察脑组织血流灌注状况为目的,能有效、量化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1]。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及血流灌注情况,更加精确地计算组织的血液灌注量和描绘灌注曲线,提供常规CT所不能获得的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2]。其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出早期诊断进行早期溶栓提供依据,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死率、致残率,降低社会负担。本文对60例急性脑梗死的CT灌注成像的研究,证实其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CT灌注,医学论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2~90岁,平均55.2岁。起病至来诊时间均在6小时内。患者来诊时的首发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麻痹28例,一侧或部分肢体运动障碍伴偏瘫11例,语言不清13例,鼻唇沟变浅、伸舌偏移6例,昏迷2例。
医学论文:《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扫描方法:①单排螺旋CT机(美国GE Prospeed CT/e),仰卧位,头先进。②常规扫描:自颅底区向上扫描至颅顶,层厚为10mm,层距为10mm,重建距阵为512×512,标准算法,显示野为24cm,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300mA。③根据神经内科专业医师定位和平扫后CT表现确定病变区和扫描层面。经前臂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50ml(碘海醇,50ml/32.35g),注射流率为3ml/秒,注射开始后7秒进行cine方式扫描,连续扫描45秒,1层/秒,扫描层厚10mm,管电压80kV,管电流120mA,重建距阵为512×512,标准算法。④灌注图像的处理:将cine方式扫描后得到的轴位图像传送到独立工作站(GE A dvantage Work station 4.2)进行处理。应用CT perfusion软件使用精确方法分别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TP)。根据灌注参数图早期CBV、CBF同时下降区域定义为缺血核区,CBF下降而CBV不下降的区域定义为缺血半暗带区,测量不同区域的灌注参数值。
结 果
超急性期脑梗死常规CT平扫表现:24例常规CT平扫可见脑梗死病灶,其阳性率40%。其中基底节区密度减低18例,额叶密度减低3例,脑回增厚、脑沟消失2例,豆状核边界不清1例。全部病例48小时后随诊常规CT检查均证实为脑梗死。
脑梗死CT灌注成像表现:60例患者CT灌注成像检查均可见脑梗死病灶(100%)。其中脑梗死病灶位于大脑前动脉分布区1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39例,位于大脑后动脉分布区8例。所有患侧显示脑梗死区(半暗带)与健侧对比,其患侧脑血流量(CBF),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均有明显改变。患侧脑血流量与脑血容量均较健侧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比健侧明显延长。
超急性期脑梗死常规CT平扫与CT灌注成像比较:常规CT平扫阳性率仅40%,而CT灌注成像阳性率100%,且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特异性100%。
讨 论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治疗方法是溶栓,早期诊断和显示脑缺血对溶栓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CT灌注成像不同于动态扫描,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并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值,因此能更有效、并量化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这是一种CT应用领域的前沿科技,对明确病灶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在脑梗死的早期发现上有广泛运用[5]。普通CT检查主要观察静态的局部解剖,而CT灌注成像能对器官生理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反映,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6]。CT灌注成像检查操作简单,过程快速,能对下降的血流灌注进行敏感且准确地显示,能在发病早期直接提供超急性期脑血流下降的信息。Koenig等对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研究结果显示CT灌注成像检查的敏感性90%,其特异性100%[7]。
本课题研究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4例患者常规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可显示脑梗死灶;36例患者常规CT平扫未发现脑梗死病灶,但CT灌注成像检查可见病灶,所有患者48小时后随诊常规CT检查证实均为脑梗死,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特异性100%,证实CT灌注成像较常规CT平扫诊断急性脑梗死更具优越性。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CT及CT灌注成像对比研究,进一步验证CT灌注成像显示超急性脑梗死的价值,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出早期诊断进行早期溶栓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急性脑梗死新医学管理应用技巧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cyx/36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