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新应用方式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临床医学发布时间:2015-11-20浏览:

  正确认识什么是过劳死,有关过劳死产生的原因主要在哪些方面,应该如何来加强对医学管理上的应用方式呢?同时现在中医养生学中的新制度应用技巧有哪些呢?文章是有关中医学方面的论文。

  摘要:“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据报道:日本每年约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都有过劳死流行率记载;而“过劳死”一词是近15年来才被医学界正式命名。有关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关键词:过劳死,中医养生,医学论文发表

  1中医学对“过劳死”的认识早在中医药学理论形成与发展初期,就有针对养生及类似“过劳死”的研究。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对病因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当今社会变革不断,来自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巨大,过度追求物质享乐,熬夜、吸烟、酗酒、缺少运动及户外活动少等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不均衡带来的营养代谢紊乱加剧。它们不断耗伤人身“三宝”———精、气、神,并最终使其衰竭,从而发生猝死。因此,认识和预防“过劳死”,都应从精、气、神三方面着眼,理论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论文网推荐:《中国中医药科技》,《中国中医药科技》(双月刊)1994年创刊,本刊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期刊,具有权威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办刊以来,努力宣传贯彻党的科技方针、政策、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这一宗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学术特点,始终在中医药科技前沿,成为中医药科技和经济建设之桥梁,为中医药面向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养生新应用方式

  “过劳死”最早由上个世纪中期,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临床医学上目前还没有“过劳死”一诊断,一般认为“过劳死”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它是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种特殊职业病。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过度劳累是一个足以致命的危险因素。养生学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特点和优势特征之一,从日常养生保健角度对“过劳死”的本质与发病原因等环节进行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过劳死”的认识及预防作一探讨。

  1.1正气不足,肺脾肾三脏气虚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产生了生命活力,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气的生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其中尤以肺、脾关系最为密切。若过度劳累,耗伤肾精,肾中精气亏虚,精虚则气弱,温煦和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能力降低,继则影响肺主气、脾主运化的功能,致使自然清气的吸人不足,水谷之气运化吸收不良,造成后天之精气不能滋生先天的局面,发为疾病,甚或“猝死”。众所周知,血液运行有度,肺气清肃、脾胃升降有序,全赖气之功能。若肾精虚,肾气不固,可出现遗精、遗尿、小便不禁。如脾气虚,则固摄无权,引起气不摄血和气虚血脱的病变,如血溢、血崩等。若肺气虚,则卫外功能不固,可出现自汗、易感外邪等,如肺气不足,助心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液滞涩,可引起发绀、胸痛、心悸等。如此等等,皆因精气内虚所致,肺脾肾气弱而成。

  1.2精亏血少,脏腑失荣精元受之于父母,并由后天水谷精微所化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管子?内业篇》曰:“精成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源泉……渊之不涸,四体乃固。”《素问?金匮真言论》曰:“精者,生之本也。”精血同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故《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精血循行周身,内主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心受血而血运有常,肝受血而视物清晰,足受血而足履稳健。“劳则气耗”,过度疲劳,造成精气耗伤,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以致精不化血,精血亏虚,而发“过劳死”。精血不足则脏腑失于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必然减退,精血失荣可见怵惕、头晕、耳鸣、健忘、脱发、抽掣等。

  1.3神气不足,心肝血虚神是脏腑机能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包括人的感觉、听觉、视觉、思维等一系列的活动。神气充足则人精神状态旺盛,反之则萎靡不振。若因过度疲劳而出现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感觉减退、视力下降等,提示神气不足,与心肝血虚密切相关。心主血、肝藏血、血旺则神安。心血旺盛,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则表现精神充沛,对事物感受得快,对问题分析判断力强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过度劳心而心血暗耗,必然导致神气不足,心神涣散则一切组织器官正常功能活动均受到损害,表现精神萎靡、思维不活跃等。肝血充足则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疏达气机、发泄壅滞的功能有度,人体的思维意识活动正常,表现为情绪稳定,耳目清灵等,反之则情绪急躁、耳目不灵等。综上可知,“过劳死”之所以发生,关键在于精气神的内耗。过度疲劳而致生命终结的发生发展,本质上即是精气神逐渐衰竭的过程。

  2运用中医养生学的观念与方法,对“过劳死”进行预防干预

  精、气、神是生命的源泉,延缓或阻断精气神的耗伤,对预防“过劳死”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结合现代社会环境与当代人的生活现状,笔者认为,从日常工作、生活、饮食、情志、房事等方面入手,进行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与调试,是保养“精气神”的不二法门,能较好地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1恬淡虚无,劳逸相得,不妄作劳,保养肝肾精气劳,既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也涵盖房劳。较多病例提示,“过劳死”似乎更青睐于脑力劳动者。由于体力上的劳累易于发觉和修复,而脑力上的过劳则不易发觉,在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精、气、神逐渐衰竭,甚至猝死。因此,不妄作劳是预防“过劳死”的重要措施之一。经过紧张、劳累的工作之后,应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休息和放松,给精气神以足够时间来补充和恢复,正如中医大家孙思邈主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此外,房事不节也是“过劳死”的主要诱因之一。有节制的性生活,能调整身心状态,缓解疲劳,对精气神的保养有益,而过度房事,耗伤肝肾精气,机体来不及补充,加速精气神的虚损,诱发或加快“过劳死”的进程。

  2.2起居有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过劳死”意义重大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病也越来越多。资料表明,“过劳死”几乎都是在持续熬夜工作后突然发病。传统中医学认为,午夜子时是人体肝胆经脉循行时间,是舒缓疲劳,恢复精气的黄金期,而现代研究也有类似发现,长期通宵达旦地工作,不光肝脏不能及时有效代谢体内废物,运输养料,而且体内同时产生大量毒素,他们可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和心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中毒症状,发生晕厥、心悸等心脑血管事件。同时,由于生活无规律,饥饱失常,引起血脂、尿酸、尿素氮等物质代谢紊乱,加剧机能损伤与衰退。《管子》中指出:“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规律饮食,均衡营养,合理睡眠等,都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着名的四季养生法,也是防止“过劳死”的有效方法之一。

  2.3情志畅达,五脏安和,是预防“过劳死”的主要措施之一心情不畅,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紊乱,各脏器的生理平衡被破坏,可诱发多种疾病,如心肌梗塞、癌症等,导致死亡。《内经》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情绪由心发出,情绪异常则损伤心神。心神主宰全身,心神一伤,全身的脏腑器官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感到苦闷、焦虑时,其血压和氧化作用就会降低,从而易于疲劳。为了防止过度疲劳和“过劳死”,务必保持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常怀乐意,可对神经系统产生良性刺激,利于人体各种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正气旺盛,疾病难以产生,身体方能保持健康,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4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合理的运动大部分脑力劳动者长期久坐,活动较少,机能代谢相对低下,久之则导致心脏的排血功能下降,机能退化。生命在于运动,就是这个道理。早在《内经》时代,即有“和于术数”的明确叙述。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曰:“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人徒知久行久立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尤伤人也。”《中外卫生要旨》亦指出:“劳心者,不可不劳手足”,足见脑力劳动者,应该更加注重形体功能锻炼。现存的传统养生锻炼术较多,如五禽戏、太极拳等,若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对于防止疲劳症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笔者认为,生命更在于合理的运动。神医华佗就明确地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譬犹户枢,终不朽也。”适量运动,能促进机能代谢,调整身心健康,使形与神俱,但运动也是一个消耗人体精气神的过程,尤其对人体阳气的损耗更加突出,过度运动,阳气损耗超过了身体代偿能力,会诱发或加重“过劳死”的发生,现实生活中,运动健将猝死等报道不绝于耳,从侧面也验证了运动适度的可贵。

  2.5未病先养,重视食物与药物养生,对预防“过劳死”具有重要作用“未病先养”,指精气神损耗之初,进行合理养生保健,防止“过劳死”的发生。饮食养生方面,如“冬吃萝卜,夏吃姜”,秋冬进食适量萝卜,有助于畅达肠道,调整气机,以备机体“收-藏”过程更好地进行;春夏阳气升发,暑湿充斥天地,适当进食生姜,有利于振奋机体阳气,解暑化湿,使机体更好地顺应自然的“生-长-化”进程。药物养生方面,如脑力劳动者常思虑过度,思则伤脾,脾胃运华水湿不力,湿气内停,可见腹胀纳呆等情况,此时可用薏苡仁煲粥,健脾祛湿,恢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之力,从而使五脏六腑之气得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这些方法和措施都能促进机能的顺畅,使身体精气得到恢复与充养。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医养生新应用方式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cyx/3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