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发表看当前腹膜炎的治疗管理措施及应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临床医学发布时间:2015-03-05浏览:

  摘要:由于腹膜炎症患者水肿明显,术后缝合腹膜时易撕裂,加之术后多有腹胀、腹腔内仍有炎症渗出液,腹腔内液体易从缝合不严的腹膜溢出至腹膜前,而腹膜前积液不易流至腹腔内,且脏层腹膜有严重充血、水肿并渗出液体,渗出液易在腹膜与腹壁肌层间积聚等,易引起切口感染,感染后需要拆开皮肤及肌筋膜缝合线,扩开肌层进行引流,由于感染积液在较深层,不易及时发现,待发现时多已较晚且积液较多,严重者全切口下方均已感染,所以感染波及范围较广,甚至有的出现全层裂开。

  关键词:腹膜炎,外科手术,医学论文发表格式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5%~20%,一旦发生切口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支出,且延长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工作效率。切口感染发生的病因复杂,除与患者的体质、基础性疾病、免疫状态等密切相关外,术中、术后对切口的保护和预防处理对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降低切口感染率,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临床实践,董维宁等在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患者于手术后在腹膜与腹壁肌层间放置引流管,及时将积液引出,用负压球吸引或每天用注射器抽吸出少部分不易引出的液体,坚持每天用甲硝唑液冲洗以保证引流管通畅,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

  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手术切口处腹膜前放置引流管,切口感染率低、效果好、操作简便,且不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进推广和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6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腹膜前引流组)和对照组(常规关腹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4岁;原发疾病:上消化道穿孔26例,肠穿孔或肠破裂16例,绞窄性肠梗阻9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对照组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原发疾病分类:上消化道穿孔24例,肠穿孔或肠破裂18例,绞窄性肠梗阻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缝合腹膜后,在腹膜前放置剪有多孔的引流管,从切口上端放置至下端引出,亦可以在切口下端下方或侧方另切一个小口引出,但切口下端最低处引流管一定要剪一个侧孔,术后用负压球吸引或每天用注射器抽吸几次,并每天用甲硝唑液冲洗1~2次,术后根据切口情况3~5 d拔除引流管。

  对照组:即按常规方法缝合腹壁各层。

  两组患者均按病情要求放置腹腔引流管,并在缝合腹膜后用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切口,皮下组织再行修剪,术后禁食、胃肠减压,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有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及时进行纠正。

  1.3 评定标准

  甲级愈合:切口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切口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丙级愈合)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54%;治疗组患者的甲级愈合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19.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是由于急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所引起,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等特点,其病理基础是腹膜壁层和(或)脏层因各种原因受到刺激或损害发生急性炎性反应,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以继发性化脓腹膜炎最为常见。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一经确诊宜尽早实施开腹探查,首次探查是治疗的关键,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医学论文发表看当前腹膜炎的治疗管理措施及应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cyx/20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