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正确认识代谢与能量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临床医学发布时间:2015-01-07浏览:

  摘要:为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我们授课时采用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总分总模式,先以医学实例为切入点,串联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新的案例,既能吸引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怎样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讨论课的开展使学生能敏锐的发现问题,自主的查阅材料,全面深入的分析问题,在不断重复复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了解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代谢与能量,临床医学,医学教育

  代谢与能量模块式教学方式实施以来,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反应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频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取得可喜的成果。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有待深入和完善。

  整个《代谢与能量》模块的课时数为27,授课内容包括酶和维生素、糖代谢、脂类代谢、生物氧化、蛋白质分解与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调节、体温调节与发热以及讨论课。课时数与传统的生化课程相比较,被极大地压缩,导致上课时进度过快,很多重要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讲解,例如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维生素仅有不到1课时的学时进行讲解,而能量代谢中的基本内容--生物氧化一方面由于《从细胞到人体》模块对它进行详细的介绍,另一方面由于课时数的原因《代谢与能量》模块几乎没有进行讲解;同时由于课时数的原因,在课堂上很难对于授课内容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成绩优异,进展迅速,正快速替代传统章节式教学,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先进教学模式。但与之配套的教材建设进展迟缓,学生还只能通过教师的课上降解和课件进行学习和复习,却无法完成课前的预习任务。因此加快相应的教材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的模块式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模块式教学摒弃传统教材内容划分章节,按部就班的陈旧讲授方式,而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的模块,以一个案例或热点问题,将相关的知识点整合串联起来,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手段,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系统,实践运用能力强,更贴合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模块式教学实用性强,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践的相结,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结合,使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生硬的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岗位实现学以致用,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模块式教学条理清晰,内容关联性强。以一条清晰的主线,将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用性强,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学生的特点与,对模块内容进行实时更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教师备课的创造性,避免照本宣科,使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和谐融合,共同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真正提升学生在未来工作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块式教学的产生已经展现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为了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全面反映该学科的内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于2009年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充分整合各学科的课程,以模块式教学为架构,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首先对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以器官系统(或问题、病例)为中心,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切入点,根据各医学院校的特点将基础各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之间进行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模式,打破传统的医学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段式课程结构,整体设置长学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整个课程设置强调整体性,各阶段既有侧重,又互相联接和交错。整个课程体系注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注重医学与人文、生理与心理、预防与治疗的有机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人文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断线,相互交错融合,几次反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注意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两大块:第一部分是人体疾病与健康导论,整合解剖、生化、生理、免疫、组胚、微生物、寄生虫、病理、病生和药理这些基础医学课程,包括人体构造、分子,细胞与组织、代谢与能量、机体防御与免疫、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病原生物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导论和药理学总论八个模块;第二部分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整合了部分基础医学课程如诊断、影像等和临床医学的内容,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八个模块。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开始了模块式教学的改革,将基础医学课程划分八个模块,其中由生物化学教研室承担《代谢与能量》模块的教学。在课程改革之初,我校组织有关专家、教授进行充分讨论,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构建"代谢与能量"模块。该模块整合了原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代谢调节;生理教学内容中的体温调节和病理生理教学内容中的发热。以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为根本,将正常的机能状态(体温调节)和异常的疾病机能状态(发热)融合起来,使得医学生获得清晰的相关知识。

  按照整合的"代谢与能量"课程模块的要求,我校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注重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在讲解糖代谢这一部分时,我们以体温调节为切入点,引出维持体温的关键物质基础-血糖,通过血糖来源-代谢-去路三部分将基础代谢、生理病理等知识点串联统一。血糖来源中结合激素调节,代谢中讲解氧化供能和无氧酵解的具体过程,去路中强调与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物质的相互联系,将代谢的三大物质有机整合。并随时抛出相关病例,请学生思考其中涉及哪些代谢与能量方面的知识,从能量与物质代谢的宏观角度把握各病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准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课的学习中,事先选择好讨论内容,内容主要立足于基础,适当联系临床。每组选一个内容,选派1-2个代表发言,但每人均必须准备应上交的书面材料。在材料的准备与发言的过程中,学生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献检索、自学、总结、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评价学生是否参与互动教学、翻译与讨论课成绩3个部分组成。将学生的积极互动和主动参与在成绩考核中体现出来,不仅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肯定,更能激发学生在课上认真思考,自愿配合的愿望。在理论课上,教师对学生参与互动教学情况进行评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对参与较少的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使其加入互动教学过程。在课程结束时,发给同学一些英文资料并进行翻译,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和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始终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接轨。设置小班讨论课,讨论课上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查阅准备材料并根据知识点回答问题。

  理论试卷的题型包括单选题、结构式、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不仅考核知识覆盖面,还要考核学生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综合分析能力。外文试题占百分制卷面分的20-30%,如学生采用外文答题,较优秀者可考虑适当加分,由阅卷教师提出后,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自实施代谢与能量模块式教学改革以来,平时上课的出勤率上升,课上氛围活跃,面对老师提出的思考性问题,学生一般主动举手回答。学生的平时表现反应在最终考核成绩的进步,在医学院09年实施改革以来,至如今两届学生的考核成绩较之前两届明显好转,不及格率下降,90分以上的优秀率上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临床医学论文正确认识代谢与能量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cyx/18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