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临床医学发布时间:2024-12-13浏览:次
焦虑-释疑以松心畅气:急诊科面临的多数患者是那些突发性疾病患者,患者多对疾病的病因、转归不明确,因而产生焦虑。焦虑情绪常由紧张、焦虑、担心和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2]。根据患者存在的顾虑的原因,讲述有关医学知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避免因心存疑惑而沉默寡言、气机不畅。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及抢救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就诊时的安全感,帮助患者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病情转危为安,可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不会使人生病。只有在情志过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的耐受限度,才会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1]。中医学素来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通过学习中医学关于情志方面的论述,并将其运用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情志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情志活动是由五脏之精化生,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方面异常。心病还需心药医,《黄帝内经》中就对情志护理提出了很多办法,如“移情、疏导、暗示”,“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结合五行生克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到“怒伤肝,悲胜怒;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思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情志失常使肺腑经络、气血阴阳、形体百骸受损而引起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如癫、狂、不寐、奔豚气、百合病、梅核气、脏躁症等。中医情志护理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护理,但中医护理有极为丰富的情志护理经验,情志护理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护理来消除患者的恶性精神状态,使精神因素成为促进疾病矛盾转化的积极因素。
情志护理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志惟心所使,也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是以“心”为中心而整合,心是肝脾肺肾等其他脏腑的中坚和最高主宰,故“心”为神藏。《内经》中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心志为喜,喜则气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七情发病,各脏有伤,然以心为主。
易怒-畅情以养心调神:急诊患者由于病情多“急、危、重”,其心理上难以承受,自制能力下降,容易产生急躁心理,脾气暴躁,患者及家属对外产生攻击态度甚至攻击行为。中医学认为“肝藏血,主疏泄;怒伤肝,悲胜怒;暴怒易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以,情志异常既可作为直接导致身心疾病的病因,又可在病程中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气机调畅,脏腑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环畅通,阴平阳秘,
生命活动健旺。可见无病之人,喜乐有度,可延年益寿;有病之人,喜乐有度,可早祛病容,胜于服药。因而要协调好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从言谈举止上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指导,使其及早了解与患者疾病相关的信息。并可告知患者及家属怒易伤肝,会加重病情,应节怒以养肝,肝气调达,病则早日痊愈。
悲忧-调心以安心定神:这类情绪常见于慢性患者及有自杀倾向的患者,由于对疾病或生活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悲忧者可出现心情抑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悲忧过度可使肺气抑郁,使气体交换受阻,可出现咳嗽、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忧伤肺,喜胜忧”,运用语言开导,可使患者心情愉快,精神愉悦。在护理上应多与患者沟通,采取闲谈、聊天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疾病过程,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指导,使心神稳定,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留心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防止意外发生。
思虑-静神以舒心静志:静神使患者舒心静志,稳定动乱的情绪,克服悲观、孤独、忧心忡忡的不良情绪,使精神内守。中医学认为“思则气结,思伤脾,怒胜思”。“思”指思虑、空想以及猜疑,乃至于精神抑郁。思虑过度会暗伤心血、消化不良、头晕目眩、怔忡心悸等。运用情志相胜法先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情志刺激,引其发怒,然后再用语言开导法、暗示法进行耐心、认真开导,以情易情,转移注意力。
讨 论
中医的情志护理方法能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处于心理、生理上的最佳状态。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多思考,把情志护理贯穿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使得患者处于最佳治疗状态,早日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增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志.中医情志护理在骨科患者心理护理中的运用[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1):57-5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医情志护理急诊患者心理护理应用调查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cyx/1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