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临床医学发布时间:2014-03-05浏览:次
【摘要】:侵袭性真菌病又称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文章发表在《江西医药》上,是主治医师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真菌感染,诊断,抗真菌药物,综述文献
诊断标准由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4部分组成。根据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将诊断结果分为三个级别: 确诊、拟诊和疑似。
1 实验室诊断
1.1 常规诊断方法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常规诊断包括显微镜涂片检查、真菌培养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显微镜检查是最简单和实用的真菌学诊断方法,可以反映真菌在组织中的寄生形态,但无法确定病原菌种类。真菌培养可提高病原体检出的阳性率,并依据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而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但培养检查要结合直接镜检的结果,必要时应多次重复检查。
1.2 非培养诊断方法
真菌感染的非培养诊断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这类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1.2.1 血清学诊断 用于诊断真菌病的血清学技术包括检测抗体和抗原、代谢产物,其中以抗原检测最为常用。这是由于深部真菌病多是继发于患者免疫严重功能受损的机会性感染,已无力对入侵真菌产生反应性抗体;另外,单纯检测抗体也难以区分是侵袭性感染所致的反应性抗体,还是内源性感染原有的记忆性抗体。相反,抗原检测相对更为敏感、特异性好。临床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和(13) βD葡聚糖(βDG)检测。
(1)GM检测:GM是一种多糖类细胞壁复合物,真菌生长过程中释放入血。曲霉属GM抗原检测是侵袭性曲霉病(IA)早期诊断指标[5],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研究显示,特异性高达92%~100%,但灵敏度变化范围较大,为5O%~100%。该检测应用于临床诊断时,对阳性标本有必要进行再次检查[6]。
(2) (13)βD葡聚糖[(1,3)βDG]检测:(1,3)βDG是多种真菌细胞壁中均具有的一种特异性成分,可用来作为IFI的非特异性标记。临床常选用βDG检测药盒,通过色度法或动态测定法检测血清βDG[7]。BDG检测法对念珠菌属、曲霉属、镰刀霉属以及毛孢子菌属感染的患者效果较好,而对接合菌和隐球菌感染的患者无效,因为这2种菌含有较少甚至不含BDG。
1.2.2 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序列扩增(PCR)技术在理论上是一种快速和敏感的临床真菌标本检测方法。在过去的10年中,大量文献报道了以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从临床标本中检测真菌特异性DNA序列的可行性,该检测法在某些临床标本如血液、血清、灌洗液(BALF)等中的应用已经得到认可,其灵敏度50%~70%不等[9]。
2 IFI预防与治疗进展
2.1 预防和治疗策略
预防和治疗IFI的策略[10]:(1)预防用药: 高危患者感染的起始即给予抗真菌药物,阻止真菌感染的发生;(2)经验用药:对经适当抗菌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持续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开始抗真菌治疗;(3)临床早期治疗:通过影像学研究、实验室标志物或二者结合(而不是仅凭发热)分辨出可能的IFI来治疗疑似的早期IFI,即开始先发治疗;(4)确诊用药: 达到癌症/真菌病研究与治疗研究小组确诊或拟诊标准的患者。
2.2 抗真菌治疗药物
2.2.1 多烯类药物 两性霉素B已应用40余年,抗真菌谱广,对隐球菌、念珠菌、芽生菌、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丝菌、曲霉、毛霉等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有确切疗效,但其应用范围被逐年增多的耐药菌珠及严重的不良反应所限制。为解决此问题,目前已批准3种以类脂为基础的两性霉素B剂型:两性霉素B类脂质复合物,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物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此类产品均只有注射剂应用于临床,且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2.2.2 三唑类 该类药物是通过阻断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α固醇脱甲基酶作用,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三唑类抗菌药的缺点是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生长不能杀灭真菌;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其原因与糖蛋白P有关[12]。氟康唑抗真菌谱窄,对曲霉及罕见真菌无效,且耐药率逐年升高,研究证实耐药率高达13.62%[13];伊曲康唑有较广的抗菌谱,包括抗白念珠菌属、曲霉属和皮肤癣菌,但其使用却受到耐受性严重、药物相互作用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所限制。
3 结语
随着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临床实验室的各项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其在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抗真菌药物的研制速度在近些年明显加快,不断有更广谱、更高效、更安全的抗真菌药物被引入临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治疗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手段。
省级期刊快速投稿:《江西医药》杂志是江西省卫生厅主管、江西省医学会主办的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医学类学术月刊,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交流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专业权威媒体。
【参考文献】
1 刘家瑞,王远杰,胡然,等.256株真菌培养鉴定与耐药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4):2.
2Ellis M.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evolving challenge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s[J].Mol Immunol,2001,38:947957.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析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治疗研究主治医师发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cyx/1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