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论仲景肾病证治学说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临床医学发布时间:2013-12-20浏览:

  滋阴助阳法仲景对一般肾虚诸证,主张以益阴助阳之法,以肾气丸为代表方,创立了千古补肾法门,特别是阴中求阳法,备为后界推崇,这是仲景据肾脏生理功能特点而创立的。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分证外感热病,以脏腑论治内伤杂病,创立了六经脏腑辨证体系。疾病的发展最终归属脏腑的病变。作为先天之本的肾脏,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其证危重、病变复杂。“穷必及肾”,不论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最后均累及肾脏。因此仲景十分注重肾病证治,在《伤寒论》立少阴专篇论述;《金匮要略》则散论诸病中。本文试就《伤寒杂病论》中肾病证治略作探讨,敬请斧正。

  1肾病证候

  《伤寒论》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指出了肾病的主脉主证。因阳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脉微;阴血不足充盈脉道故脉细;阳虚阴寒内盛呈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昏沉的“但欲寐”状态。此条提示的为肾病危重之主脉证。由于感邪方法不同,个体素质差异,肾病诸证病变复杂,但仲景根据肾病发生发展中阴阳虚实状况而提纲挈领,分为四类证候。

  1.1阳虚阴盛证本证多见于疾病末期或病邪直中脏腑之时。此乃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是疾病危急阶段。主要表现为:无热恶寒,身重呕吐、下利清谷、四肢逆冷、精神疲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微(287、317、314、389),此为肾阳衰微,机体功能极度低下,若不急救回阳,鼓动肾阳,容易出现亡阳。临床中一般见于疾病晚期心衰、肾衰等病证。

  1.2阴阳虚弱证 此类多见于杂病之误治失治,或病久而累及肾脏,肾阳受伤,日久阳虚及阴,阴阳两虚。但以肾阳虚为主。肾阳虚弱、肾气不足,机体不得温煦,气化不行,常见于《金匮要略》中虚劳、奔豚、消渴、转胞及失精诸证。

  1.3虚中夹实证此类见于肾阳虚弱气化不行,水津代谢失调而致诸证。《金匮要略》中肾虚水泛、内停心下之水肿之证;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之“心中烦不得卧”(303)少阴热化证;肾阳虚不化水,水热互结阴伤之小便不利(319)证。

  1.4肾实证本证多因外邪侵入或阻滞肾经,或湿热下注,或燥热内结而因湿、热、瘀、寒所致病证,见于《金匮》之中肾着、女劳疸及《伤寒论》少阴兼阳明证(310)。

  2肾病治疗

  张仲景对肾病证治的论述颇为详细,在肾病治疗上既注重肾虚危重一面,又看到肾虚夹实及肾实的一面。提出对阳衰阴盛以直补回阳,使阳气振奋,肾气通利而救逆,对一般肾虚阴阳不足,以益阴助阳为法,尤注重以后天益养先天,对肾实诸证,在祛邪之中又佐以益肾之品,或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治疗中,仲景充分注重照顾肾脏生理特点,并创立了阴中求阳之法,所举方药仍用于临床,其治疗各法略述如下。

  2.1急救回阳法此法用于亡阴亡阳危重诸证。因阳衰阴盛,或格阳于外,或戴阳于上而见吐、利、逆、寒等证,以四逆汤为代表方,以急救回阳,以姜、附为主药,干姜温中散寒,附子温肾回阳。“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明,通阳归舍,交结十二经,为斩旗夺关之良将……”(长沙方歌诀)在四逆汤基础上,依病证不同具体加减。

  若阴盛格阳于外之面赤,身不恶寒,脉微欲绝者(317)重用姜、附名为通脉四逆汤,用大辛大热之品以破阴逐寒宣通内外。若见吐下突止,乃阳亡阴竭,加猪胆汁名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89)益阴和阳。若阴盛戴阳于上见下利面赤(315)乃阴盛于下不得温煦。当以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名白通汤宣通上下,解除格拒。若汗吐误治见恶寒、脚挛急、手足冷、烦躁者,乃是汗下太过,阴虚及阳致阴阳两虚,当以茯苓四逆汤(69)回阳益阴。若太阳病汗下太过,虚阳外脱见脉沉,无大热,烦躁不得眠者(61),以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四逆汤去甘草之缓,用姜附单刀直入。

  一次服用药力更强,其救阳之力较四逆汤为上。以上诸方均为四逆汤基本方化裁加减。临床上用之抢救虚脱或休克等证,颇见奇效。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邹论仲景肾病证治学说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cyx/1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