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检验医学发布时间:2015-10-09浏览:次
在目前有关输液的技术有何重用的作用呢?同时有关在急救过程中输液又起着什么作用呢?急救的管理护理新应用技巧有哪些呢?文章从不同的方向都做了介绍。本文选自:《中国急救医学》,《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级别:浙江省核心 科技统计源核心 北大核心 CSCD扩展,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周期:月刊,国内统一刊号:11-2273/R,国际标准刊号:0253-9713。复合影响因子:0.472,综合影响因子:0.396。
摘要: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发热反应发生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
关键词:输液技术,急救措施,论文发表
1急救的重要性
1.1急救的含义急救的含义就是抢救生命,人的性命只有一次,无权、贵、贫、富之分,应尽可能地抢救生命。
1.2急救的任务急救的任务是以最短的时间挽回患者生命,必须做到争分夺秒。1.3技术要求操作者必须有过硬的操作技术,静脉输液穿刺时只能一次性穿刺成功,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因此,提高穿刺成功率是抢救能否成功的要素之一,否则,可能由于重复穿刺而人为地失去最佳抢救时机而导致抢救成功率下降。
2急救时静脉输液的操作过程
2.1操作前的准备急救患者往往是病情严重或昏迷,医护人员无法与其做到沟通,但又不能不了解其病情,因此须向护送者或其亲属询问了解情况,从中捕获有诊断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出合理的抢救方案,否则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不询问病史,急救时即用50%或10%葡萄糖注射液,可导致原有糖尿病病情加重,甚至致死。因此,必须与家属作必要的了解和沟通,此环节虽然很普通、很简单、很细小,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忽略。另一方面,输液前应仔细检查药液质量,如发现药液有变化、混浊、沉淀、有效期已过或安瓶有裂痕等现象一律不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药,如输液管、注射器等包装有无漏气、过期,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巾,一用一消毒,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2.2注意配伍用药常用的配伍用药必须熟练掌握,以免急救时去查表,延误了抢救时机。对新特药的配伍药物,可能配伍禁忌表中未列入,故须特别注意,最好不要随意和其它药物配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2.3严格无菌操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①操作者在输液前洗手、戴帽和口罩等以预防交叉感染。因这些患者往往是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等,抵抗力特别弱,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输液前洗手是对患者最简单、最重要的一项保护措施,使患者不受任何交叉感染,从而赢得抢救的机会。②提倡一次穿刺成功。在急救时静脉穿刺必须是一次性成功,虽然急救时往往都是垂危患者,静脉塌陷不容易穿刺成功,越是这种情况越是要一次性穿刺成功,因垂危患者容不得第二次穿刺,因此,操作者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另外,反复穿刺易造成污染或静脉炎,影响抢救时机或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保护患者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因此,每个操作者必须苦练操作基本功,掌握好过硬的操作技术。③把好加药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个体状况和抢救的需要,遵医嘱科学、合理、依序、按时、按量地给药,避免人为因素导至药液的丢失,否则会影响急救的成功率。
2.4确保输液通畅操作者必须严密观察输液情况,以防患者烦躁或其它原因等造成输液不畅或阻塞而影响急救质量,甚至造成死亡等严重后果。
3小结
3.1急救时应尽快洗手、戴帽和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3.2急救时往往无法与患者作最基本的沟通,但必须与护送者或其亲属作必要的了解和沟通,以确保患者的安全。这个环节虽然很普通、很简单、很细小,却很重要,不可忽略。
3.3急救操作时必须遵循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巾,一用一消毒的原则。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情况下,静脉穿刺应及时、准确,必须是一次性穿刺成功,不得有误,更不能有第2次或多次穿刺的可能,避免延误抢救时机。因急救是以秒来赢得患者的生命,操作者必须有过硬的操作技术,平时多加强技术操作的训练。
3.4熟练掌握配伍禁忌,避免查表而延误抢救时机。遵医嘱而科学、合理地安排加药顺序、剂量、浓度和时间,把好这一关也是赢得急救时机和挽回生命的关键。
3.5急救时必须保证输液畅通无阻,操作者必须随时观察输液情况,以赢得急救最佳时机和用药最好疗效,挽回患者的生命。总之,急救时静脉输液很重要,只要熟练掌握好相关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术,就可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和成功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急救中的管理中输液技术的应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yyx/3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