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检验医学发布时间:2013-11-28浏览:次
[摘要]:在全科医疗的发展中,未来医师将以病人为中心,关注服务对象的就医目的和要求,找出其健康问题之所在,以提高相应的服务。他们还需了解病人的背景资料、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患病体验、疾病对病人的影响和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充分理解并满足病人的各层次需要,调动病人自身主观能动性抵抗疾病。因此,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将人文精神升华为个人内在需要,进而完善其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全科医疗中还应当关注病人家庭重担所有成员,医师既是健康照顾系统中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又是被照顾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合作伙伴,因此需灵活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的相关技能,深入病人家庭进行健康管理,获得其家庭成员的信任与支持,真正实践“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因此,开设管理课程对医学生成为全科医师掌握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管理和医院管理等相关管理知识尤为重要。
[关键词]:医学院校、管理课程、本科
2003年底,中国医师协会联合美国国家人力资源组织首次提出“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概念。它要求执业医师需要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方面的工作能力,其内容包含医患沟通能力、管理决策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艺术、医疗团队合作精神、医疗机构的项目管理的能力等[1]。他们认为,医学院校应当在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中增设管理课程,培养医学生的管理意识。
一、医学院校开设管理课程的状况
1、管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失衡
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是苏联的科学主义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管理知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建立的课程体系,生物医学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占了绝对的地位。只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需要强化一些管理课程外,其他医学专业的极少数学生在选修课中只能初步了解管理。而且学生在思想上也不重视管理课程,甚至出现老师在讲台讲管理课,学生在课桌上看专业书的尴尬局面。以我校为例,管理课程设置比例过度偏低。
08-09学年秋季学期首次开设全校管理必修课——军队卫生事业管理,该门课属于专业性较强的管理课程,仅针对预防本科大四的学生,共20学时。还有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到管理知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可见,我校忽视管理课程的设置,致使管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失衡。
2、管理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性
目前,有些医学院校与我校相似,开设专业性较强的管理课程(如: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等)在三、四年级开设,而此时学生没有学习专业性较强的管理课程的相关预备知识((管理基础课程: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各专业自身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任务又相当繁重,学生对管理课程的确有些“无暇顾及”[2]。我校首次开设的军队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对没有管理基础知识的大四学生集中授课一个星期,在这短暂的20学时里,基本上很难达到加深学生管理意识的效果。
3、开设管理课程的随意性大
课程设置分散、凌乱,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其他像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时数、师资培训、经费投入等也都不太规范,与医学类课程相比有很大距离[3]。如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生物技术、药学专业设置专业选修课管理课程——市场营销学,但形同空设,至今仍未开课。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论医学院校开设管理课程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yyx/1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