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恩伯格大数据教育应用思想的伦理关怀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计算机信息管理发布时间:2021-01-08浏览:

  摘要:教育伦理境界的提升,既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诉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基于对人、教育、技术及其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之上,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教育应用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伦理关怀,闪耀着温馨的人文光辉。该文以舍恩伯格的三部代表作和相关学术论文为参考文本,尝试从大数据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形成原因和规避策略三个维度将其集中和分散论述的有关大数据教育应用伦理问题的资料予以整理、分析和提炼,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思想框架,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开展大数据应用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从而促进大数据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充分释放大数据巨大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其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舍恩伯格;大数据教育应用;伦理关怀;伦理风险;伦理规约

教育论文发表

  2012年,联合国发布的白皮书《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郑重宣告: “大数据时代已然降临,社会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将因大数据的介入而发生深刻改变”[1]。面对大数据的巨大冲击及其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提前布局不断创新才是明智之举和最终出路。同样在教育领域,大数据也正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从整体上变革和重塑着学校教育系统,并将对这个世界的教和学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和“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对大数据的深刻洞见和前瞻预测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大数据研究热潮,而他关于大数据在教育中应用的思考和观点也成为新兴技术和教育融合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尤其是对正在走向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中国极具现实价值。

  梳理已有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舍恩伯格大数据教育应用思想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大数据变革教育这条明线上,而对隐藏其中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关怀则相对重视不够。然而,教育伦理是教育系统高效运转的座架[3],现代教育正遭遇新兴技术大潮的冲刷并随之旋转,很容易滑入技术应用的误区甚至禁区,所以更加需要价值层面的反思。从本质上说,人的发展是大数据教育应用一以贯之的主线和要旨,我们必须从伦理上对其进行理解和规约[4],尤其是当大数据教育应用进入更为广泛和深入的阶段时,从伦理层面进行审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以主动的姿态挖掘、整理和提炼出舍恩伯格大数据教育应用思想中的伦理要素。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大数据时代》《删除》《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这三部备受追捧的著作为主要文本,兼及相关学术论文,将舍恩伯格集中和分散论述的有关大数据教育应用伦理问题的思想予以整理、分析,以期为教育领域中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实践者开展大数据应用提供行动指南,从而促进大数据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充分释放大数据巨大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其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共进。

  一、大数据教育应用可能诱发哪些伦理风险

  舍恩伯格认为,作为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大数据对推动整个教育向信息化、个性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他也特意指出了大数据教育应用可能存在的黑暗面(Dark Side),如果毫无顾忌、没有边界地随意使用,确实会给教育带来一些重大风险[5]。从舍恩伯格的有关论述看,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眨在的“第三只眼”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利

  在舍恩伯格看来,大数据是一面无“微”不至的显微镜,通过它,教育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全面而准确地勾勒“学习者画像”,从而为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和教育干预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而且,被誉为“上帝之眼”的大数据,可以在非干预的自然状态下完成各类数据的捕捉和摄取,而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标[6],这样就能保证采集到的折射学生思想和行为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然而,个性化的伴生物是透明化,最大的个性化也就意味着高度的透明化,广泛嵌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电子设备和数字系统,如智能手机、运动手环、校园监控、门禁系统、校园一卡通和在线学习系统等,无时无刻不在采集和传送着数据,追踪和记录着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为。大数据所构筑起来的圆形监狱将学生置于“第三只眼”的监视之下, “全面监控”已经成为“网世代”学生面临的真实性生存境遇,学生的隐私权利在大数据透视镜下变得十分脆弱。更可怕的是,在今日之世界,由各种电子设备编织起来的数据之网对个人隐私的穿透力已今非昔比,基于这种忧虑,舍恩伯格认为个人隐私的有效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时下的教育机构对学生和家长十分在意的数据滥用和隐私风险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它们必然会在大数据教育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困难重重[7]。也就是说,如果缺乏足够的社会信任,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不能正常运转[8]。

  (二)久存的过往数据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字记忆,和生物记忆有着天壤之别,这种记忆方式具有全面性、持久性和易于提取的特征,有利于將数据的潜在价值发挥到极致。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是,有关学生的一切数据,尤其是那些令人难堪的不良记录,如果被数字化记忆锁定,就再也难以彻底清除,因为删除后留下的“数据尾气”依然具有追溯功能。如此一来,学生再也无法与他们的过去斩断千丝万缕的联系,昔日的数据将如影随形地伴其一生,而且随时有可能被他人借助网络搜寻出来[9]。比如,电子书包(Digital Backpacks)可以记录下某个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的具体表现,其中的负面信息不仅让学生心有余悸,更像是一颗个定时炸弹,限制了学生改过自新和长远发展的机会。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这是舍恩伯格援引的莎士比亚的名言,其良苦用心在于更贴切地表达数字化记忆所带来的长久性恐慌。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叛逆期所犯下的一个愚蠢或可笑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更糟糕的是,这个不良记录还会像噩梦般一直纠缠着他们[10]。可以这样说,长久保存增加了数据滥用的风险,极有可能在学生面临重大考核的关键时刻被赋予不恰当的意义,不公正地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否定了青少年学生进步、成长和改变的能力和努力。对此,舍恩伯格提出了严厉批评,不断回顾和参照过时的个人数据,除了结果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在本质上还是不公正的[11]。常言道: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其性格、能力、价值观、道德品质等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熟,但长存的过往数据却始终一成不变。所以,全社会应该秉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的成长记录,尽力避免出现“一眚掩大德”的偏颇。

  推荐阅读:河池市教育系统人员如何做课题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舍恩伯格大数据教育应用思想的伦理关怀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suanjixinxiguanli/5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