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计算机信息管理发布时间:2018-04-12浏览:次
下面是两篇计算机工程类论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法,总结了以虚拟仿真技术为背景开展的模块化,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第二篇论文介绍了“软件漏洞分析与防范”课程建设,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与时俱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法》
摘要:为推动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从实践教学环境、管理和互动等环节,分析了信息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将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的建设思路。在梳理信息类学科知识结构基础上,重铸了学科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实践教学模型,重点介绍了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方法,以及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总结了以虚拟仿真技术为背景开展的模块化、层次化、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相互协同的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资源利用和实践空间拓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虚实结合;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拓展实践、科研、教研空间,构建符合现代学习特征的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
在“互联网+”的渗透下,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瓶颈。武昌首义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研究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6个专业特点,总结了开展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实验成本高,实验设备数量不足、损耗大、维护费用高;②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开展受物理条件限制,设计、实施复杂,周期长。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导致实践或研究工作中断;③实验设备更新缓慢,跟不上技术发展,不能及时支持课程及相应实验的扩展;④物理实验环境中,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到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受时间和地点限制;⑤实验过程管理难,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跟着混”的学习现象缺乏监管;⑥课外实践互动难,由于课内实践学时有限,部分实验需要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但學生课外学习情况往往很难落实。
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其具有直观性、安全性、可重复性、无时间和地域限制、低能耗、低成本、大众性、全面性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3]。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开展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解决实践教学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4]。
2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融合学科特色,梳理知识结构,确立了公共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信号处理、创新实践5个专业知识模块,建立了程序设计与算法、计算机系统与网络、软件工程与数据库、通信技术、信号与信息系统、光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8个课程群,构建了跨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此为基础,从能力培养出发,构建了“基础—技能—综合—创新”4个实践层次和“基础理论—核心能力—工程应用—创新应用”4个能力层次的“4+4模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5],如图1所示。
围绕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按照实践教学培养规律,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教学,形成了“5个模块、4种形式、4个层次、3个类别”的渐进式、开放式、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2.15个专业知识模块
依据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信息类学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专业知识模块呼应,建立了公共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创新实践5个实践模块。公共基础实践模块主要面向全校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包括计算机概论、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实验;电子技术实践模块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开设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CPLD/FPGA设计及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实验;计算机技术实践模块主要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专业方向课程实验;信号与信息处理实践模块主要面向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开设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光学、数字图像处理、移动通信原理等专业方向课程实验;创新实践模块紧密结合毕业设计、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在掌握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后,充分利用综合类实验资源,对学生进行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和科研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和系统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5个实践模块相互渗透,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进行模块化的组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共享。
2.24种实践教学形式
根据实践项目特点,按照优势互补原则,设计了混合式的实践模式,将动画模拟、实物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远程实验4种形式有机融合,纳入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了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新形式。实施中,根据实验内容,选择不同的实验形式,如运用动画模拟仿真课程中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理论原理;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在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训练实际技能的应用能力,提高实验效率;对于课外或实验较为复杂、实验设备受限的实践,则通过远程实践和虚拟仿真进行,提供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
2.34个专业能力层次与3个实验类别
按照“加强基础、巩固技能、提高能力、综合培养”原则, 实验项目分为学科基础、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4个层次,助学、训练、提高3个类别。在实践环节中,开展分层分类实践教学。助学类虚拟仿真实验,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过程可视化,学习和理解重点难点知识。训练类虚拟仿真实验,将实体实验虚拟化,学生在开展实物实验前先用虚拟仿真实验提前预习。在虚拟环境中通过交互的方式,反复训练,达到孰能生巧的效果,为学生参加实验打下基础。这种先虚后实的实验模式,可以减少实验中因为操作不当而损坏实验设备,避免因为不熟悉仪器设备操作、实验原理而浪费实验时间的现象。对一些难以重现的实验,或是综合型、创新型、不易实施的实验,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完成。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方便地修正、重组、查验和尝试,既满足了实验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又极大地减少了实验成本和资源消耗。
表1为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部分实验项目教学安排情况。实验项目按照实验层次、类别和形式进行安排[6],也可根据实践学时调整项目课内外完成比例。如实验项目(1)和实验项目(4)可采用课外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验完成;实验项目(2)、实验项目(3)和实验项目(5)可采用课外线上完成。这里的线上指通过虚拟仿真信息化平台上完成的实验项目。
3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
为保障不同类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顺利开展[7],构建了互联网+实验平台,开展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虚拟仿真信息化实验教学管理平台依托校园网络[8],其架构如图3所示。平台实现了各类实验的统筹安排,包括实验安排与选课、实验前的相关知识辅助学习与测试、实验平台跳转、实验过程的答疑与指导、虚拟实验结果的自动批改、实验报告的在线填写与管理、实验教学效果评估与分析、师生互动交流和系统安全管理等功能,涵盖整个实验流程,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为课外线上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用
(1)引领教学理念的转变。在理论授课和实验室实验之间增加“虚拟实验”教学,把仿真实验平台开放给学生自由使用,教师利用系统安排理论基础测试、虚拟实验、远程实验,监控和辅导学习过程,评价和管理实验成绩,提高了教学的信息化水平,缓解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室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实验受时间、空间、人力限制的问题,创新了教学模式,引领了教学理念的转变[9]。
(2)丰富实验教学资源,拓展实践空间。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采用 “理论授课-虚拟实验-实验室教学”的实践教学手段[10],以“助学、训练、提高”3个内容层次组织实践教学,通过“动画模拟、虚拟仿真、实物实验、远程实验”相互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互协同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丰富了实验教学资源,拓展了实践空间,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3)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设有特色的自主实验和创新实验,提升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虚拟实验,适应学习移动化、碎片化特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营造了随时学习、无限次练习的氛围,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设计能力。
(4)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既是仿真实验平台,也是教研、科研和创新的实践平台。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虚拟化和信息安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个性学习”的应用研究带动了教研工作的开展,开辟了虚拟实践为先、科研支持教学、教学服务科研的实践教学模式。
5结语
实践教学中,以优势互补为原则,引入虚拟化技术,构建的“5个模块、4种形式、4个层次、3个类别”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做到了以“实”为目标,以“虚”为手段,扬长避短,“虚”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虚拟实验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与实体实验相结合、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做到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4年不间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推动了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推进了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 moe. edu. cn / ewebeditor / uploadfile / 2012 /03 / 29 /20120329140800968. doc.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94号)[Z].2013.
[3]蒲丹,周舟.多层次综合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58.
[4]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
《“软件漏洞分析与防范”课程建设》
摘要: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面临严峻考验,软件漏洞是其根源之一,因而培养掌握漏洞分析与挖掘技术,具备扎实安全编程技能的信息安全人才刻不容缓。“软件漏洞分析与防范”是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与时俱进、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采用案例式教学和基于竞争机制的启发式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关键词:软件安全;漏洞分析;漏洞挖掘;安全编程;课程建设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信息化的核心以及互联网应用的基石。现代社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主要体现为对软件的依赖,信息系统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软件问题产生的。随着软件规模不断扩大,软件的开发、集成变得越来越复杂,新型应用软件数量急剧增加,导致软件产品在推出时总会存在很多对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的软件漏洞。与此同时,软件运行和开发环境从传统的静态封闭状态变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动态开放状态,越来越多软件漏洞被发现与利用,恶意代码急剧增加,且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软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甚至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胁[1]。不论是对于国家的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国民经济、百姓生活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具有高度安全意识,精通软件漏洞挖掘和分析技术,能在开发全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软件安全性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
在教育部信息安全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的《信息安全类专业的专业指导规范》[2]中,信息安全学科的研究方向被分为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软件安全隶属于信息系统安全,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国内数所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开设了软件安全相关课程,如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软件安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软件安全与测试”,中南大学的“安全编程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漏洞分析与发现技术”等,但整体而言,相比于密码学和网络安全领域较为成熟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软件安全类课程尚属新兴课程,对这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南京邮电大学是江苏省高校中最早设置信息安全专业的学校,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在密码学、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具有近10年的课程建设和授课经验。目前,南京邮电大学在软件安全领域共开设了“逆向分析技术”、“软件漏洞分析与防范”和“计算机病毒防治”3门信息安全本科生专业课。3门课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根据学校本科培养计划分别在第四、五、六学期逐次展开。“软件漏洞分析与防范”课程始建于2013年,课程围绕Windows平台上软件漏洞的分析、利用、防范与挖掘等内容展开。本文首先介绍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和特点,然后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两方面对课程建设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特点
“软件漏洞分析与防范”是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共32学时,含24学时理论课和8学时实验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漏洞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有着深刻认识,在编程时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扎实的安全编程技能;充分了解漏洞分析与挖掘技术在信息与网络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自觉维护信息安全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漏洞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网络空间安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还可进一步拓展为面向全校的任选课,为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安全编程的基础课程,使学生能够在软件开发全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软件的健壮性和安全性,使其在遭受恶意攻击时依然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軟件漏洞分析与防范”课程呈现覆盖面广、实践性强、技术更新换代快3个突出特点:
(1)涵盖面广。课程涵盖汇编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逆向分析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不同的软硬件系统与不同编程语言漏洞的成因、利用和防范机制也存在较大区别,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脉络分明、有的放矢。
(2)实践性强。课程对调试技术、逆向技术、漏洞利用和挖掘等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除理论知识外,更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用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技术更新换代快。在不断的博弈中,软件漏洞的相关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更新换代较快,对漏洞问题的研究必须跟踪当前计算机系统及其安全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
2教学内容设置
2.1教学内容及教材选取
“软件漏洞分析与防范”课程覆盖面广,需要事先掌握较多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为此其在本科培养计划被列为高年级的专业限选课。与此同时,漏洞具有系统相关性,只能针对目标系统的操作系统版本、其上运行的软件版本以及服务运行设置等实际环境,具体谈论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及可行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难以兼顾不同种类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或编程语言。因此,必须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本专业着重介绍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软件漏洞分析、利用与防范,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方面Windows系统普及率高,占有约90%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Windows平台具有众多功能强大的调试工具和反汇编软件,方便对运行于其上的软件进行漏洞分析和研究。
软件漏洞利用与分析的相关书籍在国内并不多见,这些书籍有的侧重于对软件安全知识体系的全面介绍,软件漏洞仅作为其组成部分[14],有的侧重于从技术层面对漏洞进行剖析[57],有的侧重于软件安全开发[89],虽有收获,但均无法有效地切合本课程授课内容。当前,本专业暂时选用武汉大学彭国军等老师的《软件安全》作为教材,侧重介绍其中软件漏洞利用与防护部分,并选用王清的《0day安全:软件漏洞分析技术》作为指定教学参考书。与此同时,从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等官方漏洞发布网站,以及看雪、i春秋、红黑联盟等热点网站获取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作为对课程内容的补充。目前,课题组正在筹划本课程的教材建设,希望通过3~5年的教学实践完成一部相关教材编写。
2.2教学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3章,主要致力于漏洞分析,着重介绍Windows平台下软件漏洞的成因、原理与利用,使学生对软件漏洞的产生和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第二部分为第4~7章,重点介绍漏洞防范措施,包括微软的漏洞防护机制、软件安全开发以及漏洞挖掘等,最后简单介绍软件漏洞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各章基本教学内容如下:
第1章:了解漏洞相关概念与Windows平台下二进制文件结构和内存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漏洞分析中OllyDbg、IDA Pro等常用软件工具,了解常见的漏洞分析方法。
第2章:掌握栈溢出漏洞、堆溢出漏洞的成因、原理和危害,了解格式化串漏洞、整数漏洞、双重释放漏洞、释放重引用漏洞的成因和危害。通过实验1,加深学生对缓冲区溢出漏洞原理及危害的理解。
第3章:了解漏洞利用的具体技术以及exploit的结构,了解Shellcode的编写语言和关键技术,熟悉Metasploit漏洞利用框架。通过经典案例分析进一步掌握漏洞利用的原理、方法和危害。
第4章:掌握Windows的栈保护机制、数据执行保护机制,以及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机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Windows对异常处理过程的保护机制结构化异常处理覆盖保护(Structured Exception Handler Overwrite Protection, SEHOP)的原理。通过实验2掌握利用MSF(Metasploit Framework)验证、调查和利用漏洞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分析在具备数据执行保护 (Data Execution Prevention, DEP )及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Address Space Layout Randomization, ASLR)等机制保护环境系统下的漏洞利用情况。
第5章:了解软件安全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概念,了解微软SDL ( Security Development Lifecycle)模型的起源和发展,熟悉SDL模型的7个阶段和其中的主要安全活动。了解软件安全开发的通则,掌握编程时防御缓冲区溢出漏洞的常用方法。
第6章:了解漏洞挖掘技术的发展和种类,熟悉静态代码审计的原理和主要工具软件,了解软件的动态挖掘方法。通过实验3利用静态审计工具对源代码进行安全性分析和测试,系统、深入地理解C语言的安全编码准则,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实验4使用fuzz工具对文件或协议进行模糊测试,掌握模糊测试的步骤,对Peach进行深入剖析,了解模糊测试软件的实现原理。
第7章:了解软件漏洞领域的新挑战,了解移动终端、云计算平台以及物联网等漏洞的发展趋势。
具体实验内容及要求如表2所示。
3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10]。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采用案例式教学以及引入竞争机制的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并通过课程考核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创新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3.1学用结合的案例式教学
“软件漏洞分析与防范”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除在4次实验课上引导学生提升动手能力外,在理论课上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多个经典CVE( Common Vulnerabilities and Exposures )漏洞案例进行分析,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例如,通过 CVE-2010-3333 Microsoft RTF剖析栈溢出漏洞、通过CVE-2010-2553 Microsoft Cinepak Codec CVDecompress加深学生对堆溢出的理解、通过CVE-2012-0809 Sudo_sudo_debug和 CVE-2011-0065 Firefox mChannel直观介绍格式化字符串漏洞和释放重引用漏洞等。
实践证明,采用专业知识与案例设计紧密结合的方式,可加强学生对漏洞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2引入竞争机制的启发式教学
漏洞攻防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较快,在课堂上很难面面俱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重点内容,结合现阶段国内外漏洞攻防博弈的热点问题设定不同专题,列出参考资料,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研究。每组设一个组长和一个评委,在课堂上给予各组展示机会。为了保证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充分,讲解员在讲解前从组内随机抽取。在讲解过程中,由任课教师和其它组的学生评委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PPT格式的规范性和美观性,以及讲解过程中的逻辑性和清晰性等3方面进行打分。整个评比过程公平公开,各组专题成绩在课后直接公布,每个小组的分数与个人成绩挂钩,计入总评成绩。
多轮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引入竞争机制的启发式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共同进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一些能力出众的学生所展示的研究成果可为教学提供更多素材,进一步促进了课程自身的发展。
3.3考核机制
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大作业,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专题讨论课成绩和大作业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侧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量,专题讨论课成绩和大作业成绩则着重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从作业、上课出勤率、实验等几方面进行考核。
(2)专题讨论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从PPT内容、格式以及讲解效果等多方面对各组进行评比。
(3)大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其是根据教师讲授的基本理论、专题报告积累的素材和实际操作完成的一份报告。报告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根据题目难度系数、功能完成情况、大作业撰写情况、验收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打分。任务包括5类:①逆向分析、软件破解及其防护;②基于模糊测试的软件漏洞挖掘;③针对Web平台的渗透测试;④移动终端APP安全测试;⑤其它与“软件漏洞”相关的实践类、设计型报告。
4结语
“软件漏洞分析与防范”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课程,除打好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在软件漏洞相关的教学和研究中,必须认识到漏洞的系统相关性和时间特性:一方面只能针对目标系统的操作系统版本、其上运行的软件版本以及服务运行设置等实际环境具体谈论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及可行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旧漏洞会不断消失,新漏洞会不断出现,对漏洞问题的研究必须跟踪计算机系统及安全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软件漏洞的技术性、系统相关性、时间特性等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和教学团队建设,分工明确,沟通及时,协同发展。同时,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安排上要留出足够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彭国军,傅建明,梁玉.软件安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信息安全专业指导性專业规范》项目组.信息安全类专业的专业指导规范[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806091.html.
[3]任伟.软件安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推荐阅读:《软件导刊》是关于软件开发与管理的学术期刊,以服务于软件的提供者与应用者、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为宗旨,及时向读者传递软件行业的主流技术、研究热点、企业管理理念和项目管理模式。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计算机工程类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suanjixinxiguanli/4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