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行政规制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计算机网络发布时间:2020-05-06浏览:

  摘 要:个人大病网络互助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个人求助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慈善组织社会救助之不足。实践中,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暴露出诸多问题。应从确立监管主体、明确权利义务、开立专门账户、设立第三方基金会、提高准入退出门槛等方面加强对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行政规制,以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

  关 键 词: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慈善;水滴筹

互联网周刊

  近年来,我国虽已建立起覆盖率很高的医保体系,但基本医保包含的重病相当有限,且赔付上限也不高,并不能覆盖重病支出,这样的现实给了个人大病网络互助巨大的发展空间,以水滴筹为代表的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悄然兴起。水滴筹于2016年7月正式上线,是为那些医疗资金短缺的大病患者提供免费个人求助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熟人社交免费大病筹款平台。[1]2018年5月,民政部指定第二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水滴筹位列其中。[2]作为崭新的筹款模式,水滴筹利用互联网迅速凝聚公众爱心和力量,为不少身处困境的求助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资金援助。截至2019年9月底,水滴筹已成功为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免费筹得235亿元的医疗救助款,近2.8亿爱心人士支持了平台的救助项目,共计产生了超过7.5亿人次的爱心赠与行为。[3]

  一、由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引发的争论

  目前,公众对于个人大病网络互助的认识较为模糊,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慈善。在学界,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对于个人大病网络互助并无特别法律规定,其作为网络众筹行为应属于民事意义上的赠与而不是公开募捐。实践中,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事件,笔者从中选取两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加以回顾:

  (一)“德云社吴帅事件”

  2019年4月8日,德云社相声演员吴帅(艺名吴鹤臣)突发脑出血住院一个月,其妻子在水滴筹发起了百万众筹,然而网友对于水滴筹是否提前核实房产、治疗费信息提出了质疑:吴帅在北京有两套房子和一辆车,如此优越的条件还要众筹,这是生病了一分钱都不想花啊?有房有车却勾选了“贫困户”选项,“脸在哪里”,又是如何通过贫困户认定的?2019年5月3日,吴帅妻子通过微博回应说自己发起百万众筹是因为不懂平台规则金额输入错误,两套房子都是公租房无法出售,家中有两个瘫痪病人因此不能卖车。有细心网友注意到吴帅妻子回应微博时使用的手机是华为P30 Pro(售价近6000元)。2019年5月4日,德云社发表声明称众筹百万是吴帅妻子的私人行为,目前德云社已开展内部募捐活动,公司及郭德纲也将提供经济援助。

  同一天,水滴筹回应媒体称没资格审核发起人的车产房产,勾选“贫困户”系发起人误操作,且平台曾与医院联系,但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院没有办法给出确切花费。[4]对此,网友们纷纷发声:“普通人生病了,十几年的奋斗成果没了。戏精们生病了,直接少奋斗十几年。”“中国人天性善良,而且特别喜欢汇聚点滴力量办大事,进行网络众筹太容易了,所以引来很多苍蝇拼命消费公众的信任和善心,拼命侵占那些本属于穷人的有限资源,只为能让自己过得舒适一点。”“现在很多人生病的第一反應不是拿出自己的钱去治病,而是立刻去网上求捐款,这就是诈骗!他们这些不穷的人拿到了捐款,那些真正的穷人就拿不到捐款了,本该给予贫困危重患者的有限爱心资源,就这么被无耻的小人挥霍掉了。”“可怜的是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真的一贫如洗的人,他们很多时候可能连众筹是啥都不知道,毕竟用的手机都可能是老人机。”……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是新技术行善的创新之举,新技术是能降低求救的门槛,但如果平台不能确保事实底线,那就会提高社会行善的门槛。再有人在平台众筹求救,就将没人信任、没人转发、没人捐款,技术再先进也是白搭。善,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承认,此次事件已经让“众筹”变“众愁”。

  (二)“扫楼事件”

  2019年12月,有媒体报道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他们自称“志愿者”,通过“扫楼”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对募捐金额随意填写,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且地推员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收入过万,还有末位淘汰机制。这种“扫楼式”寻找求助者、按单提成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媒体质疑:以拿提成为目的,为患者筹款提供所谓的便利,是不是把慈善当成了生意?[5]水滴筹官方随即回应称这是部分地区个别线下人员的违规现象,严重违反了水滴公司价值观、准则及相关规定,调查清楚后将给予严惩,同时还宣布暂停线下服务团队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

  对于此次事件,网友们反响不一。支持者认为:“互联网公益在实现过程中需要线上线下联动,很多三四五线城市的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有限,偏偏这类人的经济能力又是最弱的。线下团队不仅能让这些使用者及时得到救助,还能增加了用户,这是一件大功德。”“当今社会,无论干什么,要完全脱离商业是不可能的,公益需要通过商业手段来生存和发展。”反对者则认为:“有较大的线下团队规模,按单提成和末尾淘汰机制催逼,仅是个别违规的说法是无法服众的,甩锅给部分地区个别线下人员,更是无法让人看到水滴筹的诚意。”“水滴是个公司,需要盈利,这可以理解;但既然承认水滴筹不是一个盈利模块,就应该保持公益的纯粹性,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帮助。”“水滴掺水,爱心窝心。

  公众给困厄中的患者捐款,出于自愿和善意,还要基于信任,假如信任受到伤害,谁还会捐款?‘扫楼式’筹款、员工按单提成,这些做法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对公众善心和好意的消解,是对信任与托付的伤害。”还有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依靠公益、爱心、慈善起步的水滴筹是否会变成一种新型传销模式?是否会变成一种诈骗者们的新天堂?是否会变成一种爽一把就死的公益?而到爽一把就死的时候,我们社会的爱心怕真的就被消磨殆尽了,人们再也不会相信抱团取暖,人们再也不会相信相互关心,人们真的会走向麻木不仁。”其实,这次“扫楼事件”最需要反思的,是水滴筹到底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能否有勇气直面自己的问题。尽管水滴筹一再解释他们不是慈善机构,只是搭建网络互助平台,他们不从善款提成手续费。然而在公众眼里,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就是在做好事,就是应该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明明是企业模式缺陷却甩锅给个别线下人员,也就意味着没有彻底的反思和改进。

  推荐阅读:《互联网周刊》2014最新论文投稿论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行政规制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suanjiwangluo/5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