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金融发布时间:2021-09-11浏览:次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从维护金融安全的角度来看,金融業国有或国有控股,对于一国金融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不可或缺,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业务推广、运用和把控,列入到国家金融安全的战略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非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的客户账户高度关联,其业务操作直接影响银行的资金流和客户资金安全。本文透析,目前非银行业支付机构的发展规模,以及其交易量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分析平台资金安全风险;剖析银行业金融机构缺乏对移动支付业务的重视,从而使得非国有经济主体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而如果国有经济主体在金融支付行业内丧失主体地位,客户资金的安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需要监管部门重视。本文以基层支付结算工作者的视野,提出对加强非银行支付平台安全管控,强化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的建议。
近年来,非银行支付业务迅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加强了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即通常所指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对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实施金融监管、金融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网上发布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可知,原本属于国有银行“存、贷、汇”三大业务之一的“汇”,其中有一部分演化为移动支付业务,当前银行机构仅占市场份额的5%。具体如下:
自从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放首批支付牌照(全称为《支付业务许可证》)以来,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过了四次大洗牌,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出大额罚单,支付牌照缩紧发放,很多非银行支付机构被不断注销资格。在2018年底,仅有243家拥有支付牌照。 非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的客户账户高度关联,其业务操作直接影响银行的资金流和客户资金安全。但是根据易观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腾讯金融、支付宝占据市场份额的93.11%。这种现状为加强非银行支付产业监管提出了新课题。如果金融业国有经济主体地位丧失,那么其在未来国家经济战略的统筹和规划上也将丧失话语权,而这也将增加政府对金融的控制难度。
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总体情况
非银行支付机构介绍。其是指独立于商户和银行,并且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支付机构,其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交易支付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按照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服务对象类型,我们可以将非银行支付机构分为面向企业用户服务(收单业务)及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支付业务)两类(图1)。
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模式。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收款方及付款方之间的支付桥梁,主要通过搭建支付平台,为收付款双方提供资金划转、资金清结算以及技术、安全保障服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其支付业务包括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及受理以及其他。前三者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基本业务,在该业务中,非银行支付机构以向收付款双方收取手续费盈利。随着服务丰富度的增加,非银行支付机构逐渐探索出其他业务模式,如利用数据资源开发大数据产品,提供精准营销等增值服务,以实现多样、灵活的盈利模式。
非银行支付业务特征。非银行支付不仅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简单的结合,还是一种金融创新,包括渠道、产品以及运营模式的创新。特征如下:
低成本。互联网金融交易通过互联网渠道来完成,其中信息甄别、匹配与交易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使金融机构节省了大量的运营投入和人工成本。
高效率。由于所有的交易都是在互联网上实现的,这种交易可以在瞬间完成,节省了客户大量的等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覆盖广。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这就使金融服务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覆盖更多的人群,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门槛低。传统金融机构由于运营成本较高,因此对于客户的准入有一定的门槛约束,而非银行支付机构运营成本较低,对客户的准入要求也较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迅速的发展。
风险大。非银行支付业务背后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两种。现阶段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由此造成违约成本低的情况,同时很多互联网平台准入门槛低,良莠不齐,加剧了信用违约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需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因此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较传统金融而言,更容易诱发网络安全风险。
非银行支付业务特点。首先,移动支付大规模增长时代已经告一段落,市场进入了有序发展阶段。随着人们线上支付、线下扫码支付习惯的养成,非银行支付渗透率较高。2017年起,非银行支付规模发展成倍增长的时代结束,市场逐步进入有序发展阶段。据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到2017年,银行卡收单业务规模占比为32%,网络支付总规模占比68%,其中移动支付的部分超过80%。在此阶段,移动支付成为规模占比最高业务;据比达咨询(BigData-ReseAarch)《2019年中国一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分析报告》:2019年中国一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51.5万亿元,环比增长9.1%。
其次,监管趋严,新挑战来临。2017年底,断直连及备付金交存相关政策出台后,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始以“间联”模式运行,客户备付金利息收入及金融投资收入消失,对现有收入可能造成3%~30%的负面影响;支付机构通道成本升高,原有通道营收模式难以继续。接下来建立自有客户基础、发力拓展市场、增加收入来源成为重中之重。
最后,产业链重构,“价格战”继续,基础支付服务手续费走低。一方面,随着“断直连”政策明确,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上游关系将非常明确,统一通过银联、网联连接各发卡行及支付宝、微信支付;下游在商户拓展上也会更加清晰,直接连接商户或发展商户拓展服务商。另一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发展增值业务,服务初期或将会在基础支付服务上让利、持续一段时间的“价格战”。
非银行支付行业的发展现状。其一,移动支付总占比不断增长。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让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上半年 《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发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110.4万亿元。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5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2.6%。从交易规模结构看,移动消费和移动金融版块表现亮眼。在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格局上,支付宝、微信支付保持重要地位,占据了54.2%和39.5%的市场份额。另外,《报告》还指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约12.9万亿元;线下扫码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约15.4万亿元,线下扫码支付在场景覆盖上已经较为完善,用户扫码习惯已经逐步养成,线下扫码支付市场也步入了稳定增长阶段,各季度之间的环比增速受消费市场的季节性波动影响较大;移动智能终端NFC支付交易规模约154.8亿元,占整体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比例较小,但增速较快。
推荐阅读:青海金融投稿版面数量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金融安全战略视角强化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监管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rong/59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