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金融发布时间:2020-08-21浏览:次
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应给予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问题高度重视,结合实际需求探究平衡性发展的方式,从加强开展基础管理、实行动态分类管理、加强信贷业务流程管控等方面强化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防范,真正提高对公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工信贷;信用风险
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结合不同地方的政策与经济发展需求,对产业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在企业运营管理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性问题种类呈现上升趋势。若企业自身缺乏债务清偿能力,这部分资金会直接转嫁到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操作风险因内部程序缺乏完善性,人员与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的存在,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进行系统划分,其中所包含的因素有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外部事件等部分。在调查与审查贷款环节中,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处理业务时不按照操作流程所带来的风险。设计内部流程时存在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贷款安全投放与回收所带来的风险。面对外部环境与外部事件时,由于采取的措施缺乏科学性,进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二)道德风险具有信息优势或者具有决策能力的一方,为获取更多利益采取不利于他人的方式,可能会对他人利益带来损失,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信贷业务的领导者与审批人,面对现阶段的决策结果,缺乏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其负责,导致决策存在错误或者出现违规行为。信贷管理人员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为了迎合上意而发表意见,实现短期目标甚至允许违规行为的出现。经营层的经办人员在日常办公中,甚至利用制度的漏洞作假,由于信息缺乏真实性而直接影响管理层所制定的决策。
(三)信用风险因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履约能力较低,甚至存在违约的情况,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对于借款人而言,当得到银行贷款之后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贷款的使用权与归还应由借款人把控,面对借款人所参与的经营管理活动,银行无权干涉,更不能对其经营决策进行干预。由于借款人在经营方面存在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最终导致银行贷款风险。
(四)市场风险因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利率与汇率出现的不利变动,导致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就是所谓的市场风险。例如,当贷款用于进出口商品时,若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因贷款额出现的还款困难风险,企业的回笼资金也难以相抵扣,再加上受人民币或者外部波动的影响,若人民币出现贬值情况,导致企业购汇成本上涨的同时,还会降低企业还款能力所产生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内部控制的管理面对管控风险的核心工作任务,商业银行贷款人员应明确具体需求,在平日的实践工作环节,信贷经营管理人员的匹配与资产质量的形式并不相符,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过于注重形式要求,较为侧重于制度与规范的遵循,难以明确对工信贷相关业务的核心工作。若客户经理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在客户贷款之前对其进行调查时,所存在一定问题且尚未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则会导致更多失误的出现。若商业银行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若出现人事变动,使得信贷业务接洽人员的更新速度较快,因员工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但凡遇到特殊情况,则导致信贷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二)信贷业务的监督客户在申请贷款之后,商业银行应做好各项跟进工作,将管理工作的作用落实到实处。部分基层的商业银行机构在观察各项信贷资产时,在工具的应用方面缺乏专业性,在对公风险客户的跟进与监督工作中,难以将其落实到实处。在总体业务贷款客户中,部分分支机构预警和根据尚未达到一半,直接加大商业银行的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到了现代化与科技化的发展阶段,基层银行应建立现代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项检查处理工作全面落实到位。为避免对公贷款的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只有保证信贷资金流向问题,全面落实抵押管理工作,从根本降低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
(三)客户选择与管理在商业银行的运营阶段,对公客户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系统分析商业银行基本单位的情况,为完成每一阶段的业务要求,则会选择一些可达成考核标准的客户,客户的准入制度因此形同虚设,直接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公信贷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因商业银行的评测效果有限,再加上后续风险的迁移,为基层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商业银行的运营阶段中,无论是风险预测能力,还是风险预控敏感程度,都应给予高度重视,若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者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均会导致各项风险问题的加剧。
三、强化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防范的策略
(一)加强开展基础管理工作为提高客户风险意识水准,应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系统分析不同种类产生信用风险的易爆点与传导路径,深入研究信贷管理工作后做到防患于未然。分析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信用风险情况,应了解把握与及时跟进债务人的授信情况,对客户风险进行明确划分。另外,采取精细化的方式开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借助相关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明确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贷款使用情况,发现异常问题后制定实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
(二)实行动态分类管理方式首先,根据风险的发生态势,提高信用风险防控能力,合理运用系统工具强化风险分级预警,对风险控制缓释进行分类管理,有效化解其中存在的隐患。其次,加强对信贷资产观察名单的管理,提高风险预估和化解处置能力,对重大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完善,最大限度减少对资产带来的损失。最后,结合实际经营情况,重点关注区域风险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综合分析风险行业贷款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解决措施确保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信贷业务流程管控面对去产能相关行业大型客户的集中度风险,商业银行应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同时把握新的机遇应对新的风险,开展最佳的信贷营销工作,对不同行业或者领域的公司信贷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完善的客户退出计划。对客户授信投向进行优化,严格秉承信贷前尽职调查的要求,将各项尽职调查工作落实到位,做好贷款后的管理与调查工作,加强运用对公客户跟踪预警管理系统,将各项指标落实到实处,提高风险分类管理水平的同时降低资产分类偏离度。
四、结语
总之,为满足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需求,应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信用风险的管理,大数据能够有效识别客户的交易信息,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自身风险控制能力,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与客户的需求,对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与调整。除此之外,识别各项风险问题后,对目标客户进行正确引导,严格根据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做到把控风险与降低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严冬.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以A商业银行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1):70-73.
[2]宋念君.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8,(12):39-40.
[3]沈治寰.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17,(10):46-47.
[4]蔡美珠.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03):65-70.
[5]李梦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1(03):15-18.
作者:叶枫
推荐阅读:疫情影响金融业的论文能发表ssci期刊吗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对策探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rong/5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