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流动性风险与宏观审慎政策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金融发布时间:2019-12-13浏览:

  摘要:目前,P2P网络借贷平台合法合规发展已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依据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特征事实,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P2P网络借贷经济影响、风险机理及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P2P网络借贷在提高金融渗透率、促进金融普惠的同时,也放大了信贷波动,增加了银行体系外的金融脆弱性;(2)P2P网络借贷行业存在适度最优规模边界,无序发展不利于社会福祉提高;(3)与P2P网络借贷行业规模过度相比,平台债权转让模式流动性风险更严重;(4)在监管非对称下,P2P网络借贷削弱了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因此,扩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覆盖范围,将P2P网络借贷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P2P网络借贷行业可持续发展并非对立关系,一定程度上可平抑信贷波动,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数值模拟

中国银行业

  《中国银行业》(月刊)2013正式创刊。邮发代号:2-337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的银行业杂志。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居民投资理财需求的旺盛,以金融脱媒为特征的P2P网络借贷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P2P网络借贷依托互联网,为投资人和融资人提供资金借贷信息,撮合和促成投资人与融资人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资金借贷。2007年6月,我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在上海成立,随后各类P2P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网贷天眼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已有6461家,行业成交量达16681.65亿元。P2P网络借贷已成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科技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与此同时,P2P网络借贷支付主体、渠道、场景、数据等多维度的碎片化,也埋下一些流动性风险隐患。由于线上借贷模式有其独特性,金融监管制度滞后,各个P2P网络借贷平台资质不一、良莠不齐,一度出现“提现困难”“清盘退出”及“停业跑路”等信用问题,被形象地称为“爆雷潮”,引发社会对P2P网络借贷行业触发系统性风险的担忧。这些P2P网络借贷的问题平台已在居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实体部门需要付出更高成本,融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甚至一些借贷主体通过不合规平台服务产生了加杠杆、期限错配问题,这些都成为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隐患。

  这些层出不穷的金融乱象,不仅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也危及金融稳定,最终损害社会福利。鉴于此,我国《“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明确指出,要“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覆盖范围,探索将影子银行、资管产品、互联网金融等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对所有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全覆盖”。2016年,国务院启动了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并将P2P网络借贷列为重点整治领域。正确把握P2P网络借贷本质,深入分析P2P网络借贷的经济影响及其背后的流动性风险机理,量化评估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P2P网络借贷行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后,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及金融稳定的影响引起人们广泛反思。其中,P2P网络借贷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Narain[1]研究认为,金融技术公司经常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可能会开展一些银行业务,但不受许可和监管限制,未来有必要要求金融技术公司接受审慎监管。Freedman等[2]研究发现,相对传统借贷,P2P网络借贷平台信息透明度低,在非接触性借贷交易中,社会关系不透明会导致借贷存在严重逆向选择问题。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3]强调,全球金融危机后,源于资本市场融资活动的风险更为普遍,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应用可能会改变风险的属性,这需要一系列新政策和更多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以应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4]认为,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监管机构必须关注新的风险,包括网络安全、金融科技以及审慎监管范围之外的其他机构和业务活动可能给金融稳定造成的威胁,这需要采用新的宏观审慎工具来解决银行部门之外的脆弱性问题。

  在国内,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业态,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三方面:一是P2P网络借贷交易特征与影响因素[5-6],二是P2P网络借贷收益率波动及影响因素[7],三是P2P网络借贷国际经验与案例分析[8]。然而,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爆发风险问题,仅有少量文献有所涉猎。黄益平等[9]梳理分析3439家P2P问题平台特征,发现信息严重缺失、从业时间较短、利率区间狭窄、利率水平高以及业务品种不全等都是问题平台风险隐患。王修华等[10]基于222家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数据样本,研究发现管理层信息披露、年化收益率和第三方资金存管等因素对问题平台风险具有显著影响。

  范超等[11]基于444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数据研究,认为网民评论和关注度、平台利率、资金净流入与待还款金额等波动都是识别平台风险程度重要指标。刘红忠等[12]基于实物期权理论,构建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事件的结构模型,揭示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爆发的内在机理。魏明侠等[13]通过建立P2P网络借贷市场上各主要参与主体间的博弈模型,对借款方、贷款方、平台方和监管方两两间进行了博弈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对P2P网络借贷风险行为进行了分析。

  总体上,我国P2P网络借贷研究多关注微观层面因素,与之相关的实证分析也依赖行业调查和平台财务自行披露,这些样本数据是否足够大,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商榷,碎片化研究可能缺乏宏观系统性思考。P2P网络借贷固然具有小额分散特征,但也只能分散平台内不同借款人个体风险,而金融自身风险则无法在平台内小额分散消除。随着金融科技的推广与应用,针对金融稳定的新的威胁不断涌现,迫使金融监管改革。十九大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后,新的标准、工具和实践得以补充和实施。显然,剖析P2P网络借贷风险机理与评估宏觀审慎工具有效性不再是两个独立议题,需要纳入一个统一框架进行综合研究。

  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第一,基于当前我国P2P网络借贷整顿的经济背景,在模型中引入“资金池”特征,捕捉并模拟刻画许多问题平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隐患;第二,从社会福利角度,讨论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内生阈值,以及在P2P网络借贷平台下,量化评估不同审慎工具的有效性。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前期文献多采用微观计量实证或信息博弈方法,从微观主体最优化决策对宏观经济影响视角切入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通过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系统分析了P2P网络借贷平台期限错配与债权转让模式背后的流动性风险机理,反事实模拟了P2P网络借贷下的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提出推动P2P网络借贷行业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P2P网络借贷、流动性风险与宏观审慎政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rong/49749.html